[发明专利]一种指纹识别自动存取款机无效
申请号: | 201310125312.0 | 申请日: | 2013-04-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36119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07 |
发明(设计)人: | 王晓聪;耿海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
主分类号: | G07F19/00 | 分类号: | G07F19/00 |
代理公司: | 上海伯瑞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7 | 代理人: | 李明洁 |
地址: | 200336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指纹识别 自动 取款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ATM领域,具体地说,特别涉及到一种指纹识别自动存取款机。
背景技术
自动取款机又称ATM,是Automatic Teller Machine的缩写,意思是自动柜员机,它是一种高度精密的机电一体化装置,利用磁性代码卡或智能卡实现金融交易的自助服务,代替银行柜面人员的工作。
持卡人可以使用信用卡或储蓄卡,根据密码办理自动取款、查询余额、转账、现金存款、存折补登、购买基金,更改密码、缴纳手机话费等业务。
现有的自动取款机必须要求持卡人使用银行卡来进行相关操作,一旦持卡人没有随身携带信用卡或储蓄卡,便会造成诸多不便。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际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
1)现有的自动取款机只支持银行卡操作,验证方式较为单一,一旦持卡人没有随身携带银行卡,便会造成诸多不便。
本发明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指纹识别自动存取款机,包括用于存储账户信息的银行服务器端和前端的自动取款机,还包括一指纹识别系统,所述指纹识别系统包括用于存储客户指纹信息的指纹信息存储服务器和指纹识别器,所述指纹信息存储服务器通过网络连接银行服务器端组成服务器端;所述指纹识别器的数据输出端与服务器端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指纹识别器通过一体式结构镶嵌于所述自动取款机上。
进一步的,所述自动取款机设置有若干台,每台自动取款机通过网络与服务器端连接组成局域网。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1)结构简单,可以在通用的自动存取款机上增加指纹识别器即可,无需花费过多的人力和成本。
2)使用方便,有银行卡或指纹两者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实现存取款。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述的指纹识别自动存取款机的系统框图。
图2为本发明所述的指纹识别自动存取款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说明:110.银行服务器端120.指纹信息存储服务器210.自动取款机220.指纹识别器211.显示屏212.键盘区213.存取款口214.插卡处215.小票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参见图1,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指纹识别自动存取款机,它包括银行服务器端110、自动取款机210和指纹识别系统。指纹识别系统包括指纹信息存储服务器120和指纹识别器220。
其中,银行服务器端210用于存储账户信息,它与用于存储客户指纹信息的指纹信息存储服务器220通过网络连接组成服务器端。该服务器端中存储有用户的各种信息,以供前端的自动取款机210调用。指纹识别器220通过一体式结构镶嵌于所述自动取款机210上,指纹识别器220的数据输出端与服务器端连接。
参见图2,尤其需要指出的是,自动取款机210可以设置有若干台,每台自动取款机通过网络与服务器端连接组成局域网,自动取款机210主要包括显示屏211、键盘区212、存取款口213、插卡处214和小票出口215,即在通用存取款机上增加指纹识别器220。
本发明的工作流程如下:
当客户在银行柜台开通新账户时,需提供个人信息、指纹信息和设置银行卡密码。其中,个人信息和银行卡密码存储于银行服务器端210中,指纹信息存储于指纹信息存储服务器220中,两者之间建立对应关系。
当客户携带银行卡时,按照正常操作即可。
当客户未携带银行卡时,第一步:将手指放在指纹识别器220上,指纹识别器220读取当前的指纹并与指纹信息存储服务器220中的指纹进行对比,若对比成功,则指纹信息存储服务器220调取银行服务器端210中的个人信息并显示在显示屏211上;第二步:选择自己需要操作的银行卡所属的银行;第三步:输入密码;第四步:存取款;第五步:退出操作界面。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结构简单,可以在通用的自动存取款机上增加指纹识别器即可,无需花费过多的人力和成本;使用方便,有银行卡或指纹两者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实现存取款。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未经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2531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