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空调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10122182.5 | 申请日: | 2013-04-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01125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15 |
发明(设计)人: | 梁祥飞;郑波;吴迎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5B1/10 | 分类号: | F25B1/10;F25B3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吴贵明;张永明 |
地址: | 519070 ***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空调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空气源热泵制热能力随室外环境温度下降迅速衰减,导致在环境温度过低时,空气源热泵制热能力有限,需要开启电加热装置以辅助制热满足用户制热需要,降低了热泵机组的能效。
利用机械过冷循环可以显著提高空调或热泵机组的能力、能效比或性能系数。机械过冷循环需要在主路循环的基础上耦合一个辅路循环。一般地,增加一个辅路循环需要增加一个辅路压缩机,导致成本的增加,而且增大了空调器的体积和控制复杂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控制简单且能够有效提高制热量和制热性能的空调器。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压缩机和与压缩机连接的主路循环和辅路循环,压缩机包括第一压缩腔和第二压缩腔,第一压缩腔串联在主路循环中,第二压缩腔串联在辅路循环中;空调器还包括设置在主路循环和辅路循环中以使主路循环的制冷剂过冷的过冷装置。
进一步地,压缩机为双转子压缩机,双转子压缩机包括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第一气缸具有第一压缩腔,第二气缸具有第二压缩腔;第一气缸上设置有与第一压缩腔相连通的第一吸气口和第一排气口,第一压缩腔通过第一吸气口和第一排气口串联在主路循环中;第二气缸上设置有与第二压缩腔相连通的第二吸气口和第二排气口,第二压缩腔通过第二吸气口和第二排气口串联在辅路循环中。
进一步地,压缩机为单转子压缩机,具有一个气缸,气缸中设置有第一滑片和第二滑片以使气缸分隔为第一压缩腔和第二压缩腔;气缸上设置与第一压缩腔连通的第一吸气口和第一排气口,以及与第二压缩腔连通的第二吸气口和第二排气口,第一压缩腔通过第一吸气口和第一排气口串联在主路循环中,第二压缩腔通过第二吸气口和第二排气口串联在辅路循环中。
进一步地,第一压缩腔的容量为VA,第二压缩腔的容量为VB,其中,0.05≤VB/VA≤0.25。
进一步地,过冷装置为经济器,包括相互隔离并换热的第一制冷剂腔和第二制冷剂腔;第一制冷剂腔串联在主路循环中,第二制冷剂腔串联在辅路循环中。
进一步地,空调器还包括冷凝器、第一节流装置、蒸发器和第二节流装置;第一压缩腔、冷凝器、经济器的第一制冷剂腔、第一节流装置和蒸发器依次串联在主路循环中;第二压缩腔、冷凝器、第二节流装置和经济器的第二制冷剂腔依次串联在辅路循环中。
进一步地,过冷装置为闪发器,闪发器具有入口端、第一出口端和第二出口端,第一出口端接入到主路循环中,第二出口端接入到辅路循环中。
进一步地,空调器还包括冷凝器、第一节流装置、蒸发器和第二节流装置;第一压缩腔、冷凝器、第一节流装置和闪发器依次串联并通过第一出口端与第二节流装置、蒸发器和第一压缩腔连接形成主路循环;第二压缩腔、冷凝器、第一节流装置和闪发器依次串联并经过第二出口端与第二压缩腔相连接形成辅路循环。
根据本发明的空调器,由于压缩机具有两个压缩腔,压缩机的第一压缩腔串联在主路循环中,第二压缩腔串联在辅路循环中;即压缩机工作时,同时压缩主路循环和辅路循环中的制冷剂。相比普通的机械过冷循环系统需要两个压缩机分别设置在主路循环和辅路循环中,本发明可以减少一个辅路压缩机,从而降低成本、体积以及控制的复杂程度。通过在主路循环中耦合具有过冷效果的辅路循环,从而提高主路循环制冷剂的过冷度,有效地提高空调器制冷时的制冷量和能效比,以及制热工况时的制热量和和制热性能系数。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空调器的具有两个吸气腔的双转子压缩机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空调器的第一实施例的系统示意图;以及
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空调器的第二实施例的系统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2218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