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钢球输送机的残缺钢球自动分拣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10110570.1 | 申请日: | 2013-04-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1254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24 |
发明(设计)人: | 陈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熟市非凡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7C5/00 | 分类号: | B07C5/00 |
代理公司: | 常熟市常新专利商标事务所 32113 | 代理人: | 朱伟军 |
地址: | 215542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输送 残缺 自动 分拣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钢球成形机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钢球输送机的残缺钢球自动分拣装置。
背景技术
上面提及的残缺钢球是指存在缺损部分的不完整钢球。如业界所知,自圆钢至成品钢球需依次经加热炉加热(对棒材加热)、棒材成球机的成球机构(如中国专利ZL200710023538.4和ZL201010239364.7,等等)轧制成球、淬火机的淬火机构(如中国专利ZL200720131309.X和ZL200720131310.2,等等)淬火和回火炉(如ZL201010576110.4和ZL201110029183.6,等等)回火等工序。通常情况下,在棒材成球机与淬火机之间设置有钢球输送机,由该钢球输送机将成球机构轧制成型的钢球输送到淬火机的淬火机构淬火,对此可以通过对并不限于例举的这些中国专利的阅读得到充分理解。
进而如业界所知,在由棒材成球机的成球机构轧制钢球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瑕疵即前述残缺钢球的情形,这是因为在将加热棒材出加热炉并引入前述成球机构成球时,位于棒材两端的钢球也即首个和末尾的一个钢球并不是完整的钢球,即存在缺失球冠的部分,如果不能将该不完整的残缺钢球在出棒材成球机的成球机构后及时剔除,那么会产生以下技术问题:其一,在进入淬火装置(如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公开号CN101177726A和CN101177727A,等等)淬火时容易发生卡滞现象,所谓的卡滞现象是指在承运钢球的链轨周而复始地行移的过程中,因残缺钢球顽固地卡在链轨的相邻链轨板之间的载球腔内,于是纵使在链轨拐弯即改向仍无法滚出,影响链轨对正常钢球的载运,最终使淬火机构的淬火效率受到影响;其二,在完成淬火后引入回火炉回火时,造成不必要的能源浪费,因为纵使完成了淬火和回火,瑕疵的即残缺的钢球仍必须剔除;其三,增加了最终包装时的分拣工作量,因为在完成回火后进行包装时,需由工人进行最终分拣,以剔除残缺钢球。
毫无疑问,在钢球出棒材成球机的成球机构后并且在钢球输送机输送至淬火机的过程中及时对其分拣而避免进入淬火机构是得以消除前述技术问题的最佳办法。但是由于公知技术中并未见诸可将出自成球机构后的残缺钢球自动剔除的相关机械的启示,因此通常由在线作业人员手执(手持)夹钳或类似的工具侍候在成球机构的出球口处,一旦发出瑕疵钢球,则将其及时取出,这种剔除残缺钢球的作业方式至少存在以下欠缺:一是工人的劳动强度大,并且由于所处的环境恶劣(出成球机构时的钢球的温度达800℃以上),因此工人遭热辐射影响大,对工人的身体健康产生影响;二是有失安全,因为尚处于通红状态的钢球在人工取出过程中若不慎滚落则存在灼伤工人肢体之虞;三是效率低并且遗漏现象严重,而一旦被遗漏的残缺钢球进入后道工序即淬火工序,那么前述的三点技术问题依然存在;四是由于人工剔除残缺钢球难免存在遗漏情形,尤其是残缺钢球的剔除率易因工人的情绪和/或责任心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又由于厂商为了确保商业信誉而力免残缺钢球混杂于包装后的合格钢球中,因而在包装时仍需由工人作二次分拣,从而造成宝贵的人力资源的浪费。
鉴于上述已有技术,本申请人作了有益的探索与设计,终于形成了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并且在采取了必要的保密措施下在本申请人厂区进行了模拟试验,结果证明是切实可行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有助于以自动化的方式将出自棒材成球机的成球机构的不完整的残缺钢球在钢球输送机输送的过程中并且在到达淬火机之前自动剔除而藉以显著减轻工人的作业强度并且避免影响工人身体健康、有利于免看护而藉以保障工人安全、有益于提高效率并且能可靠地防止不完整钢球被遗漏而藉以充分保证后续淬火工序的淬火机正常工作、有便于摒弃二次分拣而藉以节约宝贵的劳动力资源和有善于保障理想的分拣速度而藉以满足连轧连淬要求的钢球输送机的残缺钢球自动分拣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熟市非凡金属制品有限公司,未经常熟市非凡金属制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1057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