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缓凝型丙烯酰胺单体调堵剂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110177.2 | 申请日: | 2013-04-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93906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10 |
发明(设计)人: | 汤元春;毛金城;薛芸;俞力;朱研;邓秀模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油田分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F20/56 | 分类号: | C08F20/56;C08F20/44;C08F20/06;C08F20/10;C08F2/44;C09K8/42 |
代理公司: | 扬州市锦江专利事务所 32106 | 代理人: | 江平 |
地址: | 225009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缓凝 丙烯酰胺 单体 调堵剂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石油化工技术领域,特别是用于油田注水开发过程中调整注水井吸水剖面,封堵油水井之间窜流通道、高渗层及油井出水层的调堵剂的制备工艺。
背景技术
我国大多数油田采用早期注水开发,目前已进入中高含水期,原注水条件下广泛应用的增产措施效果越来越差,常规调堵技术也难以适应复杂油藏调剖堵水的需要,生产上对调剖堵水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急需寻找有效的新方法,改善高含水期油田开发效果。水驱油采收率的高低取决于注入水的宏观波及系数与微观驱油效率,故改善注水开发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提高波及系数。其原理是通过改变地下压力场的分布,使注入水波及到高含油饱和度区域。从而将剩余油区中的原油驱出。常用的方法有:细分层系、优化井网与布局、调整注采系统、强注强采、调整吸水剖面、油层深部流体改向等。这些方法能显著地降低水油比,提高原油的采收率。
在水驱和聚合物驱过程中,由于地层的非均质性严重。使注入水和聚合物溶液沿高渗透层、裂缝、窜流层、直接进入油井产出,导致波及程度低,中低渗透层驱油效果差,严重影响了水驱或聚合物驱的开发效果。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采用调剖堵水的办法来改善吸水剖面。
目前,我国发展起来的延迟交联体系按交联剂的类型可分为三类:一是能与水溶性聚合物分子中酰胺基团作用的有机醛类交联剂;另一类是能与聚合物分子中羧酸基团作用的过渡金属有机交联剂;第三类是将前二者同时使用。
国内外化学调剖剂的种类繁多,从实际应用的情况来看,最为广泛的是聚合物凝胶调剖剂。其中具有代表性的HPAM-高价金属离子,如Cr(III)、Al(III)、Zr(IV)体系和HPAM-有机酚醛体系。可以看出,这些体系中都运用到不同分子量的水解聚丙烯酰胺作为主剂。使用这类主剂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由于是使用高分子聚合物,一般在使用时要提前将这些粉末分批加入到淡水中,长时间搅拌,然后经历溶胀和溶解的过程,操作比较繁琐;二、一般聚丙烯酰胺的分子量越高,调堵效果越好。而高分子量的聚丙烯酰胺的价格高三、聚合物溶解后在注入过程中粘度剪切损失率大、成胶性能、成胶后强度受到影响大、地层剪切,地层粘度保留率低;四、通常这些高价金属离子体系成胶时间快、初始粘度高、容易污染油层且不利于进入油层深部。
国内外以丙烯酰胺为主剂的调堵剂,成胶时间仅为几个小时;施工用量低,调堵半径小;对温度等外在条件敏感性强、成胶快,施工风险大,往往注入过程中在地面罐和井筒中的成胶,造成事故。目前有关丙烯酰胺类调堵剂报道很少。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能克服现有技术不足,成本低、抗剪切、施工工艺简单,延缓聚合,初始成胶时间长、成胶后强度高的缓凝型丙烯酰胺单体调堵剂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技术方案是:将丙烯酰胺类单体、引发剂、胺类交联剂、稳定剂、助剂和淡水混合形成。
本发明所述丙烯酰胺类单体、引发剂、胺类交联剂、稳定剂和助剂分别占混合总质量的2~6%、0.01~0.05%、0.05~1%、0.5~3%和0.5~2%。
以上工艺形成的体系PH为6-8,在温度60~90℃的环境条件下,成胶时间1~20天。
本发明成本低、抗剪切、施工工艺简单,延缓聚合,初始成胶时间长、终凝强度高,选择性好、进得去、封得牢、耐冲刷、有效期长、减少对油层污染,有效调整层间及平面矛盾,从而达到深部调剖的目的。本发明是一种新型丙烯酰胺单体类缓凝调剖、堵水剂,用于油田注水开发过程中调整注水井吸水剖面,封堵油水井之间窜流通道、高渗层及油井出水层,可有效提高水驱波及体积,提高原油采收率。
本发明所使用的丙烯酰胺类单体为丙烯酰胺、甲基丙烯酰胺、丙烯腈、丙烯酸或丙烯酸酯中的至少任意一种。
本发明所使用的引发剂为:以质量比为2~5:1进行混合的过硫酸类引发剂和酚类试剂。其中,过硫酸类引发剂为:过硫酸胺、过硫酸钠或过硫酸钾;酚类试剂为2,6-二叔丁基对甲酚、苯酚、对苯酚或2,2,-联二萘酚,优选为2,2,-联二萘酚。
本发明所使用的胺类交联剂为:二亚乙基三胺、三亚乙基四胺、六次甲基四胺、乌洛托品、氨水或二甲基乙醇胺中的任意至少一种。
本发明所使用的稳定剂为巯基乙酸乙醇硫脲。
本发明所使用的助剂为巯基乙酸、乙酸或正丁醇中的任意至少一种。
具体实施方式
一、自制引发剂:
以质量比为2~5:1,将过硫酸类引发剂与酚类试剂进行混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油田分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油田分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1017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