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SCR反应的离子交换型Cu-ETS-10催化剂的合成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109057.0 | 申请日: | 2013-03-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12436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24 |
发明(设计)人: | 何洪;宋丽云;张桂臻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J29/89 | 分类号: | B01J29/89;B01D53/90;B01D53/56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海天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3 | 代理人: | 张慧 |
地址: | 100124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scr 反应 离子 换型 cu ets 10 催化剂 合成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离子交换型SCR催化剂Cu-ETS-10的合成方法,属于分子筛型SCR催化剂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伴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们在追求更高生活质量的同时,对环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当前城市大气环境出现的问题,比如现如今出现的城市雾霾天气天数持续增加,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氮氧化物NOx是目前主要大气污染物之一,主要来自汽车尾气、工业排放等。为了营造更好的大气环境,控制、减少NOx的排放。国家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控制氮氧化物排放的规划与要求。而如何实现NOx的减量排放,对“脱硝”技术的研发与推广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氮氧化物排放控制技术里,低温选择性催化还原(SCR)技术是目前最常用也是最受关注的处理技术,利用还原剂HC、NH3、CO等可以借助催化作用有效的将NOX污染物转为无害化的N2,达到污染物减量排放控制的目的。在SCR技术中,催化剂的选择最为关键,目前用于SCR技术的催化剂主要为V-W(Mo)-Ti催化剂与分子筛催化剂。而分子筛型催化剂由于其良好的催化活性、稳定性备,毒性低等优点倍受关注。钛硅分子筛ETS-10,一种新型的微孔材料,具有较高的离子交换容量,在吸附、光催化、离子交换等领域受到很大关注,其物理、化学性能对其催化活性有很大影响。本发明结合NH4+离子交换与Cu2+离子交换法制备Cu-ETS-10离子交换型SCR催化剂,具有良好的SCR催化活性和N2选择性。因其所用原料成本低廉、制备工艺成熟、稳定,具有良好的NO催化还原活性,同时能够有效避免使用贵金属,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目前,离子交换型分子筛催化剂其制备方法主要为水相离子交换法。而对于SCR反应,催化剂中碱金属离子含量会对其表面物理化学性质产生影响,继而影响其催化活性。例如J.H.Kwak等(J.H.Kwak et al.,Catal Lett,2012,142,295–301;Journal of Catalysis2010,275,187-190)合成Na-SSZ-13,再配制不同浓度的Cu(NO3)2溶液与其进行离子交换,通过控制Cu(NO3)2溶液的浓度与离子交换次数调节分子筛的Cu离子交换度。所得催化剂表现出良好的NH3-SCR催化剂活性。S.Bordiga等(S.Bordiga et al,Catalysis Today,2001,70,91–105)采用类似的方法,以Cu(NO3)2溶液与ETS-10((Na,K)2Si5TiO13)进行离子交换,采用红外光谱等研究手段表明这种分子筛NaCu-ETS-10具有NO的催化转化的活性。A.Gervasini等(Micropor.Mesopor.Mater.2000,35–36,457–469)采用Cu(C2H3O2)2为Cu源与ETS-10((Na,K)2Si5TiO13)进行离子交换,得到不同Cu含量的催化剂,在HC-SCR反应中表现出同Cu-ZSM-5相近的活性。
Paolo Carniti等(Paolo Carniti et al,Langmuir,2001,17,6938)采用直接离子交换的方法制备得到Cu含量为6和11%的Cu-ETS-10催化剂,在其实验条件下,以乙烯为还原剂表现出一定的SCR催化活性。
根据文献报道,制备Cu-ETS-10催化剂主要采用含Cu2+溶液同ETS-10((Na,K)2Si5TiO13)直接进行离子交换,然后通过过滤、洗涤、焙烧等步骤制备催化剂。对其中的碱金属离子的含量未做考察。
本发明描述的方法是分三步合成负载型SCR催化剂,首先利用水热法制备出钛硅分子筛ETS-10,然后利用铵离子交换法制备了不含碱金属(Na,K)的ETS-10,最后采用铜离子交换方法制备得到离子交换型Cu-ETS-10催化剂。迄今为止,尚无文献和专利报道用于SCR反应中的离子交换型Cu-ETS-10的SCR催化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工业大学,未经北京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0905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科学的方法建设环境保护自然
- 下一篇:一种用于报警器的高性能压电声频元器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