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蒸汽锅炉有效
申请号: | 201310087334.2 | 申请日: | 2013-03-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75187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26 |
发明(设计)人: | 潘耀祖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白雪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2B37/38 | 分类号: | F22B37/38;F22G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542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蒸汽锅炉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蒸汽锅炉。
背景技术
蒸汽锅炉在各个领域应用很广,而蒸汽锅炉内的液位高度是保证其正常工作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参数,而现有技术中一般采用浮球液位计来对炉体内的液位进行测量和控制,即通过浮球磁钢的升降来使得浮球滑管内的干簧管导通或断开,从而控制水源控制阀的进水或停止进水来控制锅炉内的液位。但是由于浮球磁钢的工作温度一般都小于120℃,因此当需要蒸汽压力达到一定值的情况下,浮球腔的温度往往会超出浮球液位计的最高使用温度,这样就导致液位计工作的不可靠,导致失灵,这对于锅炉来讲是非常危险的。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存在的技术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蒸汽锅炉,其对液位计增加散热部件,使得在不降低压力的前提下是液位计工作环境的温度降低至液位计的最高使用温度之下,保证工作可靠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蒸汽锅炉,包括锅炉、用于测量和控制所述的锅炉内的液位的液位计,所述的锅炉包括具有进水口和蒸汽出口的炉体、设置在所述的炉体内的加热组件,所述的进水口通过水泵和进水电磁阀连接至水源,所述的液位计包括筒体和设置在所述的筒体内的液位测量组件,所述的筒体的下部与所述的炉体的下部之间贯通设置有使二者内部的液位高度相同的下连通管,所述的筒体的顶部与所述的炉体的顶部之间贯通设置有使二者内的液面上部的压强相同的上连通管,所述的液位测量组件包括竖直延伸设置的滑管、能够沿所述的滑管升降滑动的浮球磁钢,所述的滑管上设置有用于限制所述的浮球磁钢的滑动范围的上限位圈和下限位圈,所述的滑管内设置有干簧管,所述的干簧管的两端通过引出线连接至所述的水泵和所述的进水电磁阀,工作状态下,所述的浮球磁钢随着液位的升降而沿所述的滑管升降,控制所述的干簧管断开或导通,进而控制所述的水泵和所述的进水电磁阀关闭或开通,所述的筒体的外壁设置有多片对所述的液位计进行散热的散热片。
优选地,所述的炉体内上部设置有对所述的炉体内产生的蒸汽进行二次加热的余热利用装置,所述的余热利用装置包括具有进气口和出气口的中空盒体,所述的余热利用装置的出气口与所述的炉体的蒸汽出口相贯通。
优选地,所述的余热利用装置的底部向下延伸设置有第一挡板,所述的炉体的内壁横向延伸设置有第二挡板,所述的第一挡板与所述的第二挡板相垂直,所述的第一挡板和所述的第二挡板之间具有缝隙,所述的炉体内产生的蒸汽从所述的缝隙再经所述的进气口进入所述的余热利用装置。
优选地,所述的盒体包括顶板、底板、连接在所述的顶板的边缘与所述的底板的边缘之间的周壁,所述的顶板与所述的底板之间垂直设置有若干个隔板,这些所述的隔板相互平行,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的隔板中的一者的一端固定在一侧的周壁上、另一者的一端固定在对侧的周壁上,所述的顶板、所述的底板与这些所述的隔板之间形成对所述的炉体内产生的蒸汽进行二次加热的蛇形通道,所述的进气口位于所述的蛇形通道的一端、所述的出气口位于所述的蛇形通道的另一端。
优选地,这些所述的散热片沿所述的筒体的外壁周向均匀分布并分别沿轴向及径向延伸。
优选地,所述的液位计为浮球液位计。
优选地,这些所述的散热片的规格相同。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在浮球液位计的筒体的外壁加设多个散热片,使得浮球液位计散掉的热量大于蒸汽锅炉通过上、下连通管传递给液位计筒体的热量,并且,可以根据温度所需降低的程度来调整散热片的数量和规格,效果显著,有效保证浮球液位计的正常工作,另一方面,在炉体的上部设置能够利用炉体内的余热对蒸汽进行二次加热的余热利用装置,内部形成蛇形的运蒸汽的通道,以增加热交换的路径长度,保证从蒸汽出口排出的蒸汽中不混有水。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发明的蒸汽锅炉的主视示意图(剖视);
附图2为本发明的蒸汽锅炉的俯视示意图(部分剖视);
附图3为附图1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白雪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江苏白雪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8733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