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抗压光纤气密封转接盒体有效
申请号: | 201310081474.9 | 申请日: | 2013-03-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35178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05 |
发明(设计)人: | 蔡易平;王振通;魏建民;杨昊涵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物理与化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2B6/38 | 分类号: | G02B6/38;G02B6/36 |
代理公司: |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专利中心 51210 | 代理人: | 翟长明;韩志英 |
地址: | 6219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抗压 光纤 密封 转接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抗压光纤气密封转接盒体。尤其是能抵抗高压气体冲击压强的抗压光纤气密封转接盒体。
背景技术
光纤纤芯结构和纤芯主体材料决定了光纤作为信号传输线在使用中具有易粹、不耐挤压、不耐冲击等特点,因此,通常使用的光纤都在其纤芯外设置内、外保护层及缓冲层以保护纤芯;纤芯保护层的设置,对于需要密封引入处的光纤,其内、外保护层间的间隙、内保护层与纤芯间的间隙即成为光纤密封后的主要泄漏通道。为避开这两处泄漏通道,已有的一种解决途径是采取切削或化学溶剂的方式去除光纤保护层直接对光纤纤芯密封处理,如“直通式光纤密封装置及其制造方法”(CN101697025A),另一种途径是采用陶瓷插针插头对接的方式连接密封设备两侧的光纤信号传输通路,并对陶瓷插针或陶瓷插针对接处进行密封处理,实现光纤密封转接,如“一种光纤气密封转接插座”(CN102411172A)、“光纤穿墙密封插座”(CN101634732A)、“一种隔离式光纤密封转接装置及其加工方法” (CN101697026A)。
“直通式光纤密封装置及其制造方法”(CN101697025A)和“一种隔离式光纤密封转接装置及其加工方法”(CN101697026A)两种密封方式用于光纤引入压力容器的密封。CN101697025A由于采用光纤金属化焊接密封,其密封性能可靠,在高压气体冲击压强下具有较好的的密封效果,但金属化光纤与金属筒体焊接技术难以准确掌握,焊接过程中极易损伤纤芯,导致光信号在该处传输的额外损耗增大;CN101697026A采用玻璃-金属封接窗将容器内外光纤隔离,信号传输光路由光学玻璃连接,加强了密封装置在容器内压力冲击较小情况下密封的时效性,但光学玻璃在传输通路中的加入使光信号在连接处形成较大的耦合损耗,这两种密封方式都造成光信号在密封位置传输时具有不同程度的损耗,不能可靠地控制转接处的信号衰减,且光学玻璃-金属封接窗的抗高压气体冲击能力相对较弱。
“光纤穿墙密封插座”(CN101634732A)、“一种光纤气密封转接插座”(CN102411172A)密封方式用于光纤穿墙密封或管道内引出光纤的密封。这两种密封方式均采用光纤连接陶瓷插针对接的方式连通密封转接处的光路,并对陶瓷插针内外注胶实现光纤通路的密封。由于现在连接光纤的陶瓷插针制作及端面研磨工艺相对较完善,密封装置的光传输衰减小,但由于陶瓷插针有效密封段短,导致装置的抗冲击能力弱,有效密封时间短,仅能用于墙体两侧或管道内外无压强差或压强差较小情况下的密封隔离,不能应用于密闭高压容器内高压气体冲击压强下引入光纤。
因此,如果直接将现有的光纤密封装置设计方式用于密闭高压容器引入光纤的气密封转接装置设计,将不能兼顾装置的光传输性能和高压气体冲击后的密封性能。不利于密闭高压容器内光信号完整,安全地传输到容器外被接受。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抗压光纤气密封转接盒体,以解决密闭高压容器在高压气体冲击压强下引入光纤作为信号传输线时密封转接装置对信号传输的完整性和经高压气体冲击后的密封问题。
本发明的抗压光纤气密封转接盒体,其特点是,所述转接盒体包括圆形的灌胶体、数套结构相同的裸光纤组件、第一光纤插座板、第二光纤插座板、立柱、第一光纤保护筒、第二光纤保护筒;其连接关系是,所述灌胶体沿中心轴对称设置有贯穿灌胶体且结构相同的数个灌胶筒;所述第一光纤插座板、第二光纤插座板上分别设置有数个光纤连接器,第一光纤插座板、第二光纤插座板在灌胶体两侧背向对称设置;所述裸光纤组件包括两个光纤插头和一段连接两个光纤插头的裸光纤,裸光纤组件分别穿过灌胶筒与第一光纤插座板、第二光纤插座板上的光纤连接器对应连接;所述灌胶筒内灌注有液态密封胶,液态密封胶填满灌胶筒内部空间并于裸光纤组件中间部位密封隔离裸光纤组件两端;所述灌胶体与第一光纤插座板、第二光纤插座板之间分别通过数根结构相同的立柱连接,灌胶体两侧的立柱及裸光纤组件外设置有与灌胶体两侧外壁连接的第一光纤保护筒和第二光纤保护筒。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物理与化学研究所,未经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物理与化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8147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