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能自动检测连线模式执行连线设定的移动式路由器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081174.0 | 申请日: | 2013-03-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16323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09 |
发明(设计)人: | 郑秀如;刘明翰 | 申请(专利权)人: | 友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12/771 | 分类号: | H04L12/771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任默闻 |
地址: | 中国台湾台北***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动检测 连线 模式 执行 设定 移动式 路由器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系一种能自动检测连线模式并执行连线设定的移动式路由器及其方法,尤指一种能自动判断该移动式路由器能使用的连线模式,并与一网络传输装置建立一当前连线,且能根据已储存的设定档,自动套用对应当前连线的连线设定值的移动式路由器。
背景技术
按,路由器(Router,又称路径器或宽频分享器)系一种能使各网络系统(包括区域网络或广域网络之间)相互连接的设备,且能在许多可能的网络路径中,选择出最佳的路径进行数据封包的传输,故,路由器在整个网际网络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地位。随着无线网络技术的发展,路由器的设计也逐渐从有线式的路由器发展为无线式的路由器,而能透过无线信号同时与数个终端装置间进行数据传输。
随着人们生活型态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使用者需要在许多不同场所间往返,并于该等场所使用各式终端装置(如:桌上型电脑、笔记本电脑或手机)登入至网际网络,为此,该等终端装置的使用者会选购一移动式路由器,以便能藉该移动式路由器接收各种有线或无线的网络信号,并将网络信号同时分享予该等终端装置。目前在网际网络应用领域,常见的几种连线模式包括有线以太网络(如:Ethernet、Fast Ethernet或Gigabit Ethernet等)、区域无线网络(如:Wi-Fi、Bluetooth、DECT或Wireless USB等)或广域无线网络(如:GPRS、EDGE、3GPP、4G-LTE或WiMAX等)的连线模式,其中有线以太网络的连线模式又包括了点对点通讯协定(Point-to-Point Protocol over Ethernet,简称PPPoE)及动态位址通讯协定(Dynamic Host Configuration Protocol,简称DHCP)等。
若使用者欲使该移动式路由器透过具备有线或无线网络功能的网络传输装置(如:网络服务业者提供的数据机、区域网络伺服器或无线信号基地台等)连接至网际网络,以令该等终端装置能透过该移动式路由器登入至网际网络,则使用者必须先使该移动式路由器与该网络传输装置建立一连线,并根据该移动式路由器与该网络传输装置间的连线模式与协定类型,设定该连线的连线设定值,如此,方能使该移动式路由器连上网络。由以上说明可知,若使用者频繁地将该终端装置携带至不同场所,且不同场所间提供的网络环境彼此不同(包括连线模式或协定类型不同),则使用者每次变更场所后,都必须手动更改在不同的网络环境下的连线设定值。
然而,不同的连线模式所需要设定的参数皆不尽相同,除非使用者对于网络有相当程度的认识与研究而可自行设定外,对于一般不熟悉网络的使用者而言,要了解各种网络连线模式的设定方式是较为困难及复杂的。因此常常有使用者因为对于网络连线模式的设定不清楚,导致网络连线模式设定发生错误而无法使用,或是需要经过较长的时间来研究如何设定,而造成使用者的困扰。此外,前述设定动作并非一劳永逸,即便使用者仅系在两个固定的场所间往返,每当使用者将该移动式路由器从一网络环境携带至另一网络环境时,使用者便需要重新手动更改设定,着实非常麻烦。
由以上说明可知,为了能在不同的网络环境下使用移动式路由器,使用者必须因应不同的网络环境更改移动式路由器的连线设定值,且对应于网络环境每一次的转换,使用者皆需手动对移动式路由器的连线设定值进行设定,使用上非常不方便,因此,如何设计出一种能自动检测连线模式并执行连线设定的移动式路由器,以大幅提升移动式路由器在使用上的便利性,即成为发明人在此亟欲解决的一重要课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现有的移动式路由器在使用上的诸多缺点,发明人依其长年服务于相关产业的经验,经过多次研究与调整,开发设计出本发明一种能自动检测连线模式并执行连线设定的移动式路由器及其方法,期藉由本发明一举改善现有的移动式路由器的诸多缺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友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友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8117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