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防止被芯内羽绒游动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310080072.7 | 申请日: | 2013-03-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5645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19 |
发明(设计)人: | 张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通斯德福纺织装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47G9/00 | 分类号: | A47G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一格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16 | 代理人: | 滑春生 |
地址: | 226000 江苏省南***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防止 被芯内 羽绒 游动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防止被芯内羽绒游动装置,具体的说是一种在不影响充绒速度的前提下,显著减少羽绒在不同单元之间游动的装置。
背景技术
公知的立衬式羽绒被产品,由若干个六面体联接而成,为了提高充绒速度,将每一列六面体之间连通,其连通的办法是在两个单元隔衬上开洞,洞口为长方形或正方形,宽度为3-5cm,高度为2-3cm,然后,羽绒通过管状物将羽绒逐一送入每一个单元中,这种工艺可以提高充绒的速度,但由于羽绒容易在每一个单元之间游动,造成被芯长期使用过程中,由于纵向中心部位的羽绒易受到来自人体翻动时动力的冲击,中心部位的羽绒游向被芯的两侧,降低被芯的保暖功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在不影响充绒速度的前提下显著减少羽绒在不同单元之间游动的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防止被芯内羽绒游动装置,包括一被芯,其创新点在于:所述被芯包括上、下两片面料以及设置在上、下两片面料间的立衬面料,所述立衬面料将被芯的上、下两片面料缝合成留有连通孔的多面体单元,所述连通孔处设置有一防羽绒游动装置。
进一步的,所述的防羽绒游动装置主要包括:一阻挡面料,所述阻挡面料的长度及宽度比连通孔的尺寸大,并且阻挡面料的一端与被芯的上片面料相连,其余边呈自然垂挂状态,并与立衬面料部分重叠覆盖住连通孔。
进一步的,所述被芯的上、下两片面料采用可便于区分的不同图案或质地的面料。
进一步的,所述的防羽绒游动装置主要包括:一阻挡面料,所述阻挡面料缝制成圆管状,所述圆管状阻挡面料的任意一端缝制在连通孔的四周,另一端自然垂挂。
进一步的,所述的防羽绒游动装置主要包括:一阻挡面料,所述阻挡面料缝制成漏斗状结构,所述漏斗状阻挡面料中直径较大的一端缝制在连通孔的四周,另一端自然垂挂。
进一步的,所述的漏斗状阻挡面料采用弹性纤维及渔网状结构。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在对被芯进行充绒时,使用管状物插入每列中最底端单元格,逐次将羽绒送入其中后封口,在管状物退出每一单元后,由于阻挡面料的自然垂挂挡住了两单元之间的连通孔,就减少了相邻单元之间羽绒的流动;而且弹性纤维及渔网状结构本身带有伸缩性,当管状物退出后,洞口比普通的要小,更够更有效的减少羽绒在各单元间的流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纺织被芯内羽绒游动装置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防羽绒游动装置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防羽绒游动装置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防羽绒游动装置第二种结构安装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防羽绒游动装置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的示意图可知,本发明所述的防止被芯羽绒游动装置主要包括被芯1、立衬面料2及防羽绒游动装置。
如图2所示的示意图可知,本发明的防止被芯内羽绒游动装置的第一种结构为:被芯1的上、下两片面料采用便于区分的不同图案、颜色或质地的面料,以便区分被芯1的正反面,立衬面料2将被芯1的上、下两片面料缝合成留有连通孔3的六方体单元,在连通孔3处设置有一防羽绒游动装置,羽绒游动装置具体为:一阻挡面料4,阻挡面料4可选用150-200g/m2涤纶针织面料,此种面料不但具备下垂感不易卷边,且边缘不易被磨擦后发生毛边,通过用电热丝将阻挡面料4分割成长方形或正方形等类似形状,并且保证阻挡面料4的长度及宽度要比连通孔3的尺寸大,阻挡面料4的任意一边与被芯1的上片面料相连接,阻挡面料4的其余边呈自然垂挂状态,并与立衬面料2部分重叠,覆盖住连通孔形成门帘效应。当对被芯1进行充绒时,使用管状物插入每列中最底端单元格,此时各个阻挡面料4由于管状物的作用被掀起,在将羽绒送入其中后退出管状物后,阻挡面料4会由重力的影响自然下垂,挡住连通孔3,从而减少了羽绒的在相邻单元之间的游动,并且在使用时要保证被芯1为正面朝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通斯德福纺织装饰有限公司,未经南通斯德福纺织装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8007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