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有效
申请号: | 201310077368.3 | 申请日: | 2013-02-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48630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12 |
发明(设计)人: | 李华玉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华玉 |
主分类号: | F25B15/02 | 分类号: | F25B15/02;F25B41/00;F25B41/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6555 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复合 发生 第二 吸收 式热泵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低温余热利用与热泵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以余热介质与冷却介质(冷环境)之间的温差作为驱动力,当驱动温差较大时应采用双效或多效流程来实现对余热的充分利用;任何传热环节的温差浪费都将带来热能利用率的降低,只有充分利用温差才可以得到合理的热力学完善度。
在利用余热介质提供显热的场合,余热介质的高温放热部分和低温放热部分与冷却介质之间的温差有区别,余热介质的高温段与冷却介质的低温段之间往往存在相对较大的温差。此时,若以单效流程完成溶液发生过程,则温差利用不充分,循环的热力学完善度和性能指数不理想;若采用经典双效流程完成溶液发生过程,则要求余热介质与冷却介质之间要有足够的温差,这需要新的循环流程来实现此种情况下温差的充分利用。
除了应该消除较大的传热温差之外,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的循环流程还要实现更多的要求,这些要求包括:热力学参数平滑变化,供热参数可调节,能够较好地适应工况变化,具有最佳的性能指数;能够实现对余热资源和第二类温差的深度利用,或利用不同品位的余热以实现余热的综合利用。
本发明提供由经典单效流程和发生-吸收型双效流程形成复合发生流程的系列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以提高余热负荷的利用价值和热能利用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目的是要提供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具体发明内容分项阐述如下:
1.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主要由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溶液泵、第二溶液泵、冷剂液泵、第二冷剂液泵、溶液节流阀、第二溶液节流阀、溶液热交换器和分汽室所组成;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与发生器连通,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和第二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分汽室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节流阀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和蒸发器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冷凝器和第二冷凝器还分别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2.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项所述的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将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和第二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溶液节流阀和第二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3.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项所述的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第二冷凝器和第二冷剂液泵,将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4.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2项所述的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第二冷凝器和第二冷剂液泵,将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5.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3项所述的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冷剂液泵或节流阀、第三发生器、第三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吸收器增设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和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和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或经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华玉,未经李华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7736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家用自动喂鱼装置
- 下一篇:一种治疗毒瘾的复方中药组合物及其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