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柴油降凝剂的合成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075505.X | 申请日: | 2013-03-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31487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05 |
发明(设计)人: | 高锦鹏;牟庆平;侯晓峰;刘振学;栾波;姚刚;高洪奎 | 申请(专利权)人: | 黄河三角洲京博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山东京博石油化工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0L1/236 | 分类号: | C10L1/236;C10L1/224;C10L1/222;C10L1/19 |
代理公司: | 济南舜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205 | 代理人: | 苗峻 |
地址: | 256500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柴油 降凝剂 合成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添加剂,具体涉及一种柴油降凝剂的合成方法。
背景技术
柴油降凝剂PPD (Pour Point Depressant) 又称柴油低温流动改进剂,是柴油生产中一种重要的燃料添加剂。在柴油中只需加入少量的PPD ,即可显著地改变柴油中蜡的结晶形态和结构,降低蜡形成网状结构的温度和强度,有效地降低其冷滤点,使柴油保持良好的低温流动性,进一步拓宽柴油的储运方法和使用范围,提高生产灵活性和经济效益。
我国石蜡基原油产量较高,因而炼制得到的柴油含蜡量高,目前国内外降凝剂对这种柴油的感受性较差,一般只能降低其凝点,而很难降低其冷滤点。研制新型柴油PPD ,提高其对不同柴油的感受性,是当前重要的研究课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柴油降凝剂很难降低含蜡量比较高的柴油的冷滤点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柴油降凝剂的合成方法,解决了现有的柴油降凝剂很难降低含蜡量比较高的柴油的冷滤点的问题,本发明所得产品柴油降凝剂对含蜡量高的柴油感受性好,具有优良的降冷滤点性能。
本发明所述的柴油降凝剂的合成方法,在引发剂和溶剂中,以聚α-甲基丙烯酸高碳醇酯、极性含氮化合物、醋酸乙烯酯和苯乙烯为原料,一锅法聚合反应,反应物与吐温、司盘混合后,即得目标产物柴油降凝剂;
所述的聚α-甲基丙烯酸高碳醇酯:极性含氮化合物:醋酸乙烯酯:苯乙烯的质量比为1:0.5~2:0.5~2:0.5~1。若原料配比过低,则生成的目标产物降凝剂的降凝、降滤效果不好,若原料配比过高,则容易生成高聚物甚至固体。采用这样的原料配比范围,所生成的柴油降凝剂对含蜡量高的柴油的感受性好,加入含蜡量高的柴油后,与柴油中含有的石蜡更容易结合共晶,阻止了蜡晶间的相互粘结以及蜡晶的生长,使得柴油能够更好地通过滤网,以此达到降凝、降滤的效果。
本发明所述原料,均为市售产品,来源广泛,简单易得。
一种柴油降凝剂的合成方法,具体步骤包括:
在带有搅拌装置的反应器中,加入溶剂,搅拌,控制水浴温度为60-95℃,通入氮气,加入聚α-甲基丙烯酸高碳醇酯和极性含氮化合物,反应开始第一次滴加引发剂,同时滴加部分由醋酸乙烯酯和苯乙烯组成的混合原料液,滴加完毕再反应0.5-4小时后,第二次滴加剩余引发剂,同时滴加剩余由醋酸乙烯酯和苯乙烯组成的混合原料液进行聚合反应,反应完成后得到聚合物类降凝剂,与吐温、司盘混合后,即得目标产物柴油降凝剂;
所述引发剂第一次加入量为引发剂总质量的50%~80%,第二次加入量为引发剂总质量的20%~50%;
所述的由醋酸乙烯酯和苯乙烯组成的混合原料液第一次加入量为混合原料液总质量的20%~50%,第二次加入量为混合原料液总质量的50%~80%。
所述的聚合物类降凝剂:吐温:司盘的质量比为8:0.5-1:0.5-1。。吐温、司盘属于表面活性剂,将聚合物类降凝剂与吐温、司盘采用这样的质量配比,有助于提高产品的油溶性,对蜡晶形成分散作用,调和后使得降凝、降滤达到最佳效果,提高了含蜡量高的柴油的感受性。
所述聚α-甲基丙烯酸高碳醇酯中的高碳醇酯为十二醇酯或十四醇酯或十六醇酯或十八醇酯或二十二醇酯或二十四醇酯中的一种,优选为十六醇酯或十八醇酯或二十二醇酯中的一种。这样,可以与柴油中石蜡烃的碳数分布相配合,从而来提高降凝剂对石蜡含量高的柴油的感受性。
所述的极性含氮化合物为丙烯酰胺或二乙烯三胺或三乙烯四胺中的一种。极性含氮化合物本身可以起到分散蜡晶的作用,优选这几种极性含氮化合物作为原料,与α-甲基丙烯酸高碳醇酯、醋酸乙烯酯和苯乙烯在特定的原料配伍,得到的最终产品柴油降凝剂对含蜡量高的柴油的感受性好,具有优良的降冷滤点性能。
所述的溶剂为甲苯与S150组成的混合溶剂,其体积比为1~2:1。其中S150为溶剂油S150,为市售产品,与甲苯同属于芳烃。在此比例范围内的混合溶剂,可以拓宽聚合反应的温度范围,使得聚合反应更易进行;并且该混合溶剂对柴油有降凝的作用,所以聚合反应完成后无需进行后续处理。
所述氮气的压力为0.05-0.2MPa。本反应在这个压力范围内合适,若压力过小,使得反应系统内氧气等阻碍聚合反应的物质未清除完全,若压力过大,将导致催化剂或反应物质被带出反应系统影响反应进度与收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黄河三角洲京博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山东京博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未经黄河三角洲京博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山东京博石油化工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7550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