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子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10075260.0 | 申请日: | 2013-03-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27788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25 |
发明(设计)人: | 吴象天;吴昌远;洪家瑜;曹凯翔 | 申请(专利权)人: | 仁宝电脑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K7/20 | 分类号: | H05K7/20;G06F1/20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王宝筠 |
地址: | 中国台湾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子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电子装置,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具有散热风扇的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科技的突飞猛进,各种电子产品已日益普及地应用于我们的工作及生活当中。电子产品内部的电子组件运作时会产生热能。为确保电子组件的运作正常,一般会在电子产品的机壳形成散热孔,以使电子组件运作时产生的热能适于透过散热孔被散热气流带走。以笔记型计算机(Notebook Computer)而言,其内部的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或其它发热组件在运作时会产生热能,因此需于笔记型计算机内部配置散热风扇,以进行散热。
为了让散热风扇产生的散热气流能够顺利地对中央处理器及其它发热组件进行散热,需在笔记型计算机的机壳形成进风口及出风口,使散热风扇产生的散热气流透过进风口及出风口流动。在一些笔记型计算机的设计中,将出风口形成于笔记型计算机的侧壳,并将进风口形成于笔记型计算机的底壳,此举会使得笔记型计算机的机壳多处皆具有开口(即上述进风口及出风口)而影响其外观。
图1绘示已知一种散热风扇(美国专利编号US6111748)。如图1所示,散热风扇具有进风口530及出风口540,且进风口530及出风口540位于散热风扇的同一侧。此已知技术虽将进风口530及出风口540集中于散热风扇的同一侧,但其仅是针对散热风扇本身的设计,无法改善如上所述笔记型计算机的机壳多处具有开口而影响其外观的问题。此外,已知技术将散热风扇的进风口530设置于其侧面而没有设置于其底面或顶面,此举会降低进风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将机壳的进风口及出风口集中于同一侧而使电子装置具有较佳的外观。
本发明提出一种电子装置,包括一主体、一散热风扇及至少一挡块。主体具有一侧壳及一底壳。侧壳具有一第一进风口及一第一出风口。散热风扇配置于主体内且具有至少一第二进风口及至少一第二出风口。第二出风口对位于第一出风口。挡块配置于主体内且与底壳与散热风扇形成一流道。流道延伸于第二进风口与第一进风口之间,以引导气流依序通过第一进风口及第二进风口而进入散热风扇。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电子装置包括一顶壳,其中侧壳连接于顶壳与底壳之间,第二进风口朝向顶壳或底壳。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散热风扇更包括一第三进风口且当第二进风口朝向底壳时第三进风口朝向顶壳。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底壳不具有开口。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挡块邻近散热风扇且接触顶壳与底壳。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散热风扇与底壳之间具有一间隙且挡块填充于间隙。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挡块的材质为海绵、橡胶、或是塑料。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散热风扇具有一顶面、一底面及一第一侧面,顶面相对于底面,第一侧面连接于顶面与底面之间,第二出风口形成于侧面,第二进风口形成于顶面或底面。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侧壳具有一第一遮板且第一遮板相对侧壳倾斜用以隐藏第一出风口。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侧壳具有一第二遮板且第二遮板相对于侧壳倾斜用以隐藏第一进风口。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遮板与第二遮板的夹角约大于30度。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遮板使通过第一出风口的气流通过第一遮板的引导而远离第一进风口。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电子装置更包括一散热鳍片组,其中散热鳍片组配置于第二出风口与第一出风口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散热鳍片组倾斜,以使通过散热鳍片组的气流通过散热鳍片组的引导而远离第一进风口。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进风口与第一出风口于一轴向上的投影相互重迭。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进风口与第一出风口于一轴向上的投影不重迭。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进风口与第一出风口于一轴向上的投影部分重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仁宝电脑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仁宝电脑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7526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