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塞式轴对称喷管出口直径测具有效
申请号: | 201310072088.3 | 申请日: | 2013-03-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6259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19 |
发明(设计)人: | 赵春生;徐速;杨胜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B5/08 | 分类号: | G01B5/08 |
代理公司: | 沈阳晨创科技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1001 | 代理人: | 任玉龙 |
地址: | 110015 ***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轴对称 喷管 出口 直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航空发动机塞式轴对称喷管测量领域,特别涉及了一种塞式轴对称喷管出口直径测具。
背景技术
在塞式轴对称喷管加工装配完成后和进行调试时,需要对塞式轴对称喷管出口直径进行测量。但是由于塞式轴对称喷管作为先进的新型喷管,正处于研究阶段,还没有进行实际应用,还没有能够实现塞式轴对称喷管出口直径测量的测具的出现。为此,需设计一种具有经济性好、操作简单、可以减少人工重复性劳动而又结构简单、拆装和携带方便的新型新型塞式轴对称喷管出口直径测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塞式轴对称喷管出口直径测具,在塞式轴对称喷管装配完成后和进行调试时,实现测量塞式轴对称喷管出口直径。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塞式轴对称喷管出口直径测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塞式轴对称喷管出口直径测具包括,固定机构和同步伸缩测量机构,具体为:固定机构主要用于固定整个测具,以实现在式轴对称喷管进行收扩运动时,测具能够随之同步运动,主要组成包括:螺栓5和转块6;其中,转块6通过转动副与同步伸缩测量机构的第二调节杆4连接;螺栓5通过螺纹连接在转块6上;安装时,将塞式轴对称喷管的调节片/密封片或轴向移动平直段尾部插入转块6的凹槽内,然后将螺栓5拧紧,将测具固定在喷管出口处;
同步伸缩测量机构其作用是使测具在塞式轴对称喷管收扩时,能够实现随动,同时观察测量变化后的出口直径,主要组成包括:支撑构件1、第一调节杆2、带双刻度的套筒3、第二调节杆4、压缩弹簧7和螺母8;其中,支撑构件1沿周向均布,两端与带双刻度的套筒3固定连接,用于支撑整个测具机构;第一调节杆2一端与喷管中心体外壁面滑动接触,另一端安装在带双刻度的套筒3内侧,通过滑动副连接;带双刻度的套筒3主要作为测具的支撑构件和测量构件,上面分别刻有测量中心体截面直径和调节片/密封片或轴向移动平直段出口直径的刻度,并沿横向开有长条形观察口,用于观察内部第一调节杆2和第二调节杆4的位置;第二调节杆4一端安装在带双刻度的套筒3内侧,通过滑动副连接,另一侧通过转动副与固定机构中的转块6连接;压缩弹簧7位于带双刻度的套筒3内部,第一调节杆2和第二调节杆4之间,主要用于第一调节杆2和第二调节杆4之间的预紧;螺母8位于带双刻度的套筒3径向内侧,通过螺纹与带双刻度的套筒3端部连接,主要用于第一调节杆2的径向限位。
支撑构件1沿喷管周向均布,数量为2~10个。
第一调节杆2沿喷管周向均布,数量与支撑构件1相同。
带双刻度的套筒3沿喷管周向均布,数量与支撑构件1相同。
第二调节杆4沿喷管周向均布,数量与支撑构件1相同。
螺栓5沿转块6横向均布,数量为转块6数量的1~4倍。
本发明的优点:
本发明所述的塞式轴对称喷管出口直径测具,全部采用机械接口、结构简单,而且经济性好、操作简单、可以减少人工重复性劳动,可实现塞式轴对称喷管出口直径的测量。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新型塞式轴对称喷管出口直径测具主视图;
图2为新型塞式轴对称喷管出口直径测具主视图局部放大图;
图3为新型塞式轴对称喷管出口直径测具剖视图;
图4为新型塞式轴对称喷管出口直径测具剖视图局部放大图;
图5为新型塞式轴对称喷管出口直径测具测量原理图(一);
图6为新型塞式轴对称喷管出口直径测具测量原理图(二);
A-喷管调节片/密封片或轴向移动平直段;
B-喷管的中心体。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塞式轴对称喷管出口直径测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塞式轴对称喷管出口直径测具包括,固定机构和同步伸缩测量机构,具体为:固定机构主要用于固定整个测具,以实现在式轴对称喷管进行收扩运动时,测具能够随之同步运动,主要组成包括:螺栓5和转块6;其中,转块6通过转动副与同步伸缩测量机构的第二调节杆4连接;螺栓5通过螺纹连接在转块6上;安装时,将塞式轴对称喷管的调节片/密封片或轴向移动平直段尾部插入转块6的凹槽内,然后将螺栓5拧紧,将测具固定在喷管出口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未经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7208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制作鳍形场效应晶体管的方法
- 下一篇:一种防治柑桔高温落果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