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集流管两端采用中心支承的旋壳泵无效
申请号: | 201310053847.1 | 申请日: | 2013-0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03822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26 |
发明(设计)人: | 王春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大学 |
主分类号: | F04D29/00 | 分类号: | F04D29/00;F04D29/046 |
代理公司: | 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 32207 | 代理人: | 卢亚丽 |
地址: | 212013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流管 两端 采用 中心 支承 旋壳泵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泵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集流管两端都采用支承的旋壳泵。
背景技术
泵类产品具有较为广泛的型谱覆盖范围,其中有离心泵、混流泵、轴流泵、旋涡泵和往复泵等。但在小流量、高扬程的范围内,仍没有较为理想的产品,在此领域应用的产品大多为高速泵、多级泵和往复泵。而高速泵、多级泵和往复泵则体积庞大笨重、易损件多、维修费用高、工作量大且价格昂贵;往复泵出口压力有脉动无法满足大部分工业生产的需要,离心泵在小流量、高扬程的工况条件下,效率低,耗能高,不宜推广使用。而旋壳泵叶轮和旋壳(相当于离心泵的泵体)同步旋转,成功避免了在低比转速泵中占损失比例较大的圆盘摩擦损失,因此,旋壳泵效率比一般低比转速离心泵的效率要高。
旋壳泵是一种性能优良的小流量、高扬程的低比转速离心泵,尤其适合比转速在30以下使用。该泵的主要工作部件为一个由叶轮和同步旋转的旋壳组成的转子和一个静止的集流管。流入的流体在叶轮离心力的作用下获得能量并进入旋壳内,并与旋壳同步旋转,在旋壳的内壁处流体线速度达到最大值,静止的集流管收集该处的流体,并通过集流管出口扩散管将流体的速度能转化为压力能,由此泵产生很高的扬程。
在这工作过程中,集流管处于旋壳内高速旋转的流体中,高速旋转的流体对静止集流管有较大的冲击,产生了较大的作用力。通过检索,检索到了相关专利,如专利号ZL200620074531.6 ,名称为“一种在集液管上采用迷宫槽结构的旋壳泵”,发明了在转子内盖与集液管配合安装处采用台阶式迷宫槽结构,能够减少转子腔内液体向转子进口处流动;专利号为ZL200710021119.7 ,名称为“一种转子腔带径向直叶片、无叶轮的旋壳泵”, 发明了在转子后盖和转子前盖上均设置径向直叶片,提高抗汽蚀性能;专利号为ZL200520024000.1,名称为“增压式旋喷泵”,发明了在转子盖与转子的对应面设置2枚以上的开式叶片,能够有效提高泵的工作效率;专利号ZL200620074536.9,名称为“一种带甩油盘的旋壳泵”, 发明了在泵轴上套装有甩油盘,能够防止和减少润滑油从轴承端盖泄漏,从而提高泵的使用寿命。专利号ZL200620074535.4,名称为“一种带水冷夹套的旋壳泵”,发明了在油腔下部设有水冷夹套,旋壳泵在工作时,能够充分冷却轴承,从而提高轴承的使用寿命;专利号ZL201020022892.2,名称为“翼型集流管的小流量高扬程旋壳泵”,发明了绕流阻力最小的集流管形状,从而使旋壳内流动损失最小,泵的效率最高。
以上专利对旋壳泵进行了局部研究,提高了泵的性能。但没有涉及旋壳泵集流管上受力研究,因而,导致目前旋壳泵集流管脉动较大,从而引起旋壳泵相比离心泵有较大的振动值,另一方面还会造成集流管与叶轮轮毂之间单侧接触磨损,产生较大的间隙,从而使泵的性能下降。因此,通过改进旋壳泵上的集流管支承方式,采用导轴承平衡受力,以改善旋壳泵运行状况,大大减小振动,提高旋壳泵的运行寿命,同时也提高泵的效率。
发明内容
为了消除集流管的悬臂带来的影响,本发明提出一种集流管两端采用中心支承的旋壳泵,其改进现有旋壳泵中的集流管单侧支承为双侧双支承方式,即集流管采用一端固定、另一端活动的两端支承方式;由于集流管两端支承,平衡了集流管上的受力,减小了泵的振动,增加了泵的运行平稳性,从而提高了泵的使用寿命和泵的效率。
一种集流管两端采用中心支承的旋壳泵,其中进口管固定在机械密封座上,机械密封座固定在泵盖上,泵盖与筒体联接,筒体安装在轴承座上,叶轮与旋壳联接 ,旋壳与主轴通过螺栓固定联接,旋壳与主轴之间设有密封圈;主轴通过轴承安装在外壳体的轴承座中,轴承压盖固定在轴承座上,叶轮与外壳体的机械密封座之间设置机械密封;出口管固定在进口管上,集流管左端固定在出口管内。
所述的集流管的右端轴伸,通过集流管导轴承和旋壳导轴承与旋壳活动联接。
集流管导轴承通过键周向固定在集流管的右端轴伸上,集流管导轴承通过垫片和螺栓轴向固定在集流管的右端轴伸上。旋壳导轴承通过螺钉固定在旋壳内。
集流管导轴承内圈上有键槽,集流管导轴承的长度为30~70mm、集流管导轴承的厚度为5~18mm、集流管导轴承的内径为15~50mm。
旋壳导轴承的内径为集流管导轴承的内径与集流管导轴承的厚度之和,旋壳导轴承的长度为30~70mm,旋壳导轴承的厚度(28)为5~18mm。旋壳导轴承(17)内设有导流槽(26),所述导流槽数为4~20个。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大学,未经江苏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5384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