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球轴承的新型加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053557.7 | 申请日: | 2013-02-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43886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12 |
发明(设计)人: | 刘美冬;刘荣格;夏克浪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为尚机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P15/00 | 分类号: | B23P1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合诚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6 | 代理人: | 连围 |
地址: | 313000 浙江省湖***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球轴承 新型 加工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械制造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球轴承的新型加工方法,应用于机器人中的角接触球轴承。
背景技术:
角接触球轴承是在热处理过程中容易产生尺寸变形的一类轴承产品,例如圆度变形、圆柱度变形以及平面度变形等尺寸变形问题。由热处理引起的尺寸变形一直是热处理过程控制中较难解决的问题,并且变形规律也不稳定,由热处理引起的尺寸变化使产品尺寸余量和磨削加工都带来较大的影响,因此,热处理变形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球轴承的新型加工方法,可以有效改善圆度变形、圆柱度变形以及平面度变形等尺寸变形问题,并通过数据来对比分析此方法对尺寸变形的改善效果。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措施如下:
一种球轴承的新型加工方法,它包括如下步骤:
a、将两个轴承套圈车加工成一体的,使外形轮廓变成对称的结构;
b、热处理:采用辊棒炉盐淬火的加工方式,加工过程中将产品均匀摆放在料盘中,进料时以360s~ 540s的速度进一盘料,加热时间为1~1.5小时,加热温度控制在830℃~850℃,再进行保温,保温时间为0.5小时,保温温度为850℃,然后用带有升降式淬火机构的设备进行盐淬火,淬火温度为170℃,淬火时间为5~9分钟,淬火介质为熔融状态的亚硝酸盐,最后进行1.5~3.5小时的回火,回火温度为170℃。
c、热处理完成后再进行硬车,最终分割成两个独立的轴承套圈。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轴承套圈包括轴承内套圈和轴承外套圈。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发明所采用的方法是将两个套圈车加工成一体的,使外形轮廓变成对称的结构,然后用带有升降式淬火机构的设备进行盐淬火、回火后再进行车加工,再分割成两个独立的轴承套圈,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改进产品单个热处理时出现的较大的圆度、圆柱度和平面度等问题。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两个内套圈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两个外套圈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圆度尺寸变形数据对比图;
图4为本发明的圆柱度尺寸变形数据对比图;
图5为本发明的平面度尺寸变形数据对比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发明的范围进行限定。
实施例,见附图1和2,一种球轴承的新型加工方法,它包括如下步骤:a、将两个轴承内套圈和两个轴承外套圈分别车加工成一体的产品,使外形轮廓变成对称的结构,图1为两个内套圈连接成的对称结构,图2为两个外套圈连接成的对称结构。
b、热处理:采用辊棒炉盐淬火的加工方式,加工过程中将产品均匀摆放在料盘中,进料时以360s的速度进一盘料,加热时间为1小时,加热温度为830℃~850℃,再进行保温,在850℃下保温0.5小时,然后用带有升降式淬火机构的设备进行盐淬火,淬火时间为5分钟,淬火温度为170℃,淬火介质为熔融状态的亚硝酸盐,最后进行1.5小时的170℃的回火。
c、热处理完成后再进行硬车,最终分割成两个独立的轴承内套圈和轴承外套圈。
采用上述方法有效改善了尺寸变形的问题。以轴承外套圈为例,取产品上的等效位置的五个参考点进行分析,从其圆度、圆柱度和平面度三个方面的尺寸变形数据对比可以看出:
如附图3所示,圆度在采用常规方法进行处理时变形范围大概在0.20到0.40mm之间,超差比例占40%左右,在采用了此技术后,圆度变形可以控制在0.15mm到0.30mm间,并且变形超差比例降为15%左右。
如附图4所示,圆柱度在采用常规方法进行处理时变形范围大概在0.17到0.33mm之间,超差比例占30%左右,在采用了此新技术后,圆柱度变形可以控制在0.8mm到0.20mm间,并且变形超差比例降为10%左右。
如附图5所示,平面度在采用常规方法进行处理时变形范围大概在0.15到0.40mm之间,超差比例占30%左右,在采用了新技术后,圆柱度变形可以控制在0.10mm到0.20mm间,并且变形超差比例降为10%左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为尚机械有限公司,未经浙江为尚机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5355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