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LED驱动装置及LED驱动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051133.7 | 申请日: | 2013-02-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66687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03 |
发明(设计)人: | 松村聪见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G09G3/34 | 分类号: | G09G3/34;H05B33/08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11021 | 代理人: | 王波波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led 驱动 装置 方法 | ||
本申请基于2012年3月29日递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12-075306并要求其优先权,该申请的全部公开内容合并于此以作参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过直流电源驱动LED(发光二极管)的LED驱动装置等。
背景技术
由于LED与使用灯丝的灯泡以及荧光灯相比寿命长且功耗低,并且对于闪烁具有快速响应特性,因此LED正迅速地广泛应用于照明装置、电视机等的背光装置、例如指示灯和计量表等的各种显示设备中。
作为相关技术,在日本专利申请待审公开No.1996-264282中公开了一种这样的技术:通过利用高频电源的微电平振荡电压,使电容器(condenser)累积电荷,来在电容器的电压变得不低于预定值时使LED点亮。根据该待审公开中描述的技术,当由高频电源点亮的白炽灯的灯丝烧毁时,与整流电路(具有与高频电源的旁路连接)并联连接的电容器由于使用高频电源的微电平振荡电压而逐渐累积电荷。为此原因,当电容器的电压变高时,与电容器并联连接的LED逐渐变亮。因此,根据该待审公开中描述的技术,即使在白炽灯烧毁时,用户也可以通过检查LED照明的状态来检查高频电源的照明电路是否在工作。
发明内容
然而,由于LED的光量迅速改变,LED对于闪烁具有非常快速的响应特性,从而在点亮或熄灭LED的情况下感觉到的亮度迅速改变。因此,用户虹膜的孔阑功能可能并不能跟随LED的闪烁,从而在某些情况下用户感受到闪耀。
日本专利申请待审公开No.1996-264282中描述的技术通过使电容器累积电荷来点亮LED,其中,当白炽灯烧毁时,利用微电平振荡电压来向电容器输入电荷。然而,根据这种技术,并不能减小在LED点亮的情况下由于光量的急剧改变而使用户感受到的闪耀。
考虑到上述情况,构思了本发明。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减小用户感受到的闪耀的LED驱动装置等,所述闪耀是在点亮或熄灭LED的情况下引起的光强急剧变化导致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LED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直流电源开始向LED施加电压的情况下,LED驱动装置控制LED的光量随时间流逝而增大,并且在直流电源结束向LED施加电压的情况下,LED驱动装置控制LED的光量随时间流逝而减小。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LED驱动方法的特征在于在驱动LED的直流电源与LED之间设置控制电路,并且该LED驱动方法包括如下处理:在开始向LED施加电压的情况下,使LED的光量随时间流逝而增大;以及在结束向LED施加电压的情况下,使LED的光量随时间流逝而减小。
根据以下结合附图的描述,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清楚,贯穿附图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或相似的部件。
附图说明
根据以下结合附图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清楚,在附图中:
图1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LED驱动装置的电路图;
图2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LED驱动装置的电路图;
图3是例示了通过图2所示的LED驱动装置向LED施加的电压的波形的图;
图4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LED驱动装置的电路图;以及
图5是示出了图4所示的LED驱动装置的液晶显示面板的光通过率随时间流逝而改变的特性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
首先,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LED驱动装置通过下述组成来予以实现。
(1)电容器,该电容器通过电阻器而被充电,且设于作为控制电路的直流电源的输出侧,并且通过根据CR(电容电阻)时间常数逐渐增大电容器的电压,来逐渐增大向与电容器并联连接的LED施加的电压。因此,LED的光强逐渐增强。
(2)驱动电路,该驱动电路利用直流电源来执行PWM(脉冲宽度调制)控制,且设于作为控制电路的直流电源的输出侧,通过逐渐增大PWM波形的占空比,利用驱动电路的输出电压对电容器充电,来将电容器的电压施加至LED。因此,可以使LED的照明强度逐渐增强。
(3)通过逐渐改变向液晶显示面板施加的电压,使得设于作为背光的LED之前的液晶显示面板的光通过率逐渐变高。因此,可以使LED的光强逐渐增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本电气株式会社,未经日本电气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5113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