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负载金的分子筛催化剂转化正构烯烃为异构烯烃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310048910.2 | 申请日: | 2013-02-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13178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22 |
发明(设计)人: | 郭洪臣;艾沙努拉洪;苗翠兰;刘国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C5/27 | 分类号: | C07C5/27;C07C11/10;C07C11/09;B01J29/44;B01J29/74;B01J29/89 |
代理公司: | 大连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21200 | 代理人: | 梅洪玉 |
地址: | 116024***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负载 分子筛 催化剂 转化 烯烃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催化剂技术领域,涉及一种一种用负载金的分子筛催化剂转化正构烯烃为异构烯烃的方法。
背景技术
汽油作为汽车燃料,必须有较高的辛烷值和较好的稳定性,在FCC工艺反应过程中,烯烃是原料开始裂化生成的产物,同时也是后续异构化、芳构化、氢转移以及再裂化的产物。烯烃的辛烷值比烷烃高,但稳定性较差,内烯烃的辛烷值比端烯烃高,支链烯烃辛烷值比直链烯烃高且稳定性好,此外异构烯烃更容易形成正碳离子,发生氢转移反应,易生成异构烷烃以降低烯烃含量,增加汽油稳定性。降烯烃技术主要是利用分子筛的催化和择型能力将汽油中的烯烃异构化,即使直链烯烃转化为支链烯烃,异构化是生产高辛烷值汽油组分的重要方法之一。直链烯烃异构化的催化剂较多,主要可分为三类:卤化物催化剂,非卤化物催化剂和分子筛型催化剂。其中分子筛类催化剂为最佳。在异构化反应中,分子筛催化剂具有活性高、选择性好、与产物容易分离,可反复使用等优点。例如,ZSM-5、大孔径的Y型分子筛、β沸石、丝光沸石、镁碱沸石和贵金属Pt、Pd等改性的ZSM-5沸石。但,贵金属催化剂很容易中毒,非贵金属催化剂选择性差,容易积碳失活。因此,开发新型高效的异构化催化剂是研究者所梦寐以求的。
以下专利披露了烯烃异构化的催化剂
1、以下专利披露了正丁烯异构化的催化剂。
专利CN1676214A(2005)披露了一种正丁烯异构化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和应用。其特征是:采用浸渍法使贵金属Pt和Pd负载于氧化铝、Beta沸石和丝光沸石组成的复合载体上制备出催化剂。
专利CN1522175A(2004)披露了一种正丁烯异构化制异丁烯催化剂。其特征是:以Pt或Pd活性组分。以氧化镁为载体,采用常压浸渍法。
专利WO02096843A1(2002.)披露了一种正丁烯异构化生产异丁烯的催化剂及其应用。其特征是:以Mg为活性组分的镁碱沸石催化剂。
专利US5182247A(1993.)披露了一种正丁烯异构化催化剂及其应用。其特征是:将氧化铝和氧化硅为活性中心与硫酸混合,采用硫酸存在下的浸渍法制备催化剂。
专利WO9323353A1(1993)披露了一种正丁烯异构化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其特征是:以ZSM-23和ZSM-35的混合物为载体,采用草酸预处理载体的方法制备催化剂。
专利AU1805292A(1993)披露了一种正丁烯异构化制异丁烯催化剂。其特征是:采用浸渍法使贵金属Pt和Pd负载于氧化铝、SAPO-11和丝光沸石组成的复合载体上制备出催化剂。
专利US5095169(1992)披露了直链烷烃异构化反应方法。其特征是:以Pt为活性组分,Beta和MCM-22分子筛为载体制备催化剂。
专利US5107054(1992)披露了直链烷烃异构化反应方法。其特征是:以Pt为活性组分,Beta分子筛为载体制备催化剂。
专利US5057471(1991)披露了直链烷烃临氢异构化的反应方法。其特征是:以Pt为活性组分,以丝光沸石为载体制备催化剂。
专利CN86106388(1988)披露了一种烷烃异构化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以贵金属Pt、Pd为活性组分,丝光沸石为载体,采用常规离子交换法制备催化剂。
专利CN86102384A(1986)披露了一种正构烷烃异构化的催化剂。其特征是:以铂、钯和镍为活性组分,丝光沸石为载体,采用阳离子交换法制备催化剂。
还有很多专利涉及正构烷烃异构化催化剂,如:
涉及铂、钯为活性组分的催化剂专利:US2010056839A1(2011),EP2331488A2(2011),WO2010028267A2(2010),WO2010028267A3(2010),US4132745A(1979)。
专利EP0706984A1(1996)涉及镓为活性组分的催化剂。
涉及锆为活性组分的催化剂专利:CN101171213A(2008),CN101172248A(2008),CN1544400A(2004),RU2236291C1(2004),CN1194883A(1998)、CN1164509A(1997),US4409418A(198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理工大学,未经大连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4891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