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转移油酸包覆的纳米银颗粒至水相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048701.8 | 申请日: | 2013-02-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21100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29 |
发明(设计)人: | 周兴平;宫科学;朱传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B22F1/00 | 分类号: | B22F1/00;B82Y30/00 |
代理公司: | 上海泰能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31233 | 代理人: | 黄志达 |
地址: | 201620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转移 油酸 纳米 颗粒 至水相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纳米粒子的相转移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转移油酸包覆的纳米银颗粒至水相的方法。
背景技术
纳米银作为一种新兴的功能材料,因其具有很高的比表面积和表面活性,在催化、防静电、低温超导材料和生物传感器材料等方面具有广泛应用。银离子是杀菌抑菌活性最强的金属离子之一,纳米银通过表面原子对Ag+的缓释过程,成为最具发展潜力的抗菌材料,具有优良的抗菌特性。另外,纳米银还具有除臭及吸收部分紫外线的功能,因而还可应用于医药行业和化妆品行业等。
目前,制备纳米材料的方法主要有微乳液法、模板法、电化学法、溶胶凝胶法、水热法等,水相制备纳米银往往要求制备条件较高、反应时间较长、反应温度较高,生成纳米颗粒存在尺寸较大、颗粒不均一、分散性较差等缺点。油水界面法合成纳米粒子操作简单、纳米颗粒尺寸小、反应温度低、成本低可大量生产,合成的油酸包覆的纳米银颗粒分散性好、产率高、结晶性好,将所得产物进行相转移,增加其亲水性,可拓展其在水相中的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转移油酸包覆的纳米银颗粒至水相的方法,该方法操作简单、反应时间短、反应温度低、重复性好、成本低、效率高等优点;该发明制备的纳米银在水溶液中分散性好性质稳定,其亲水性性能可应用于抗菌和水相催化剂等领域。
本发明的一种转移油酸包覆的纳米银颗粒至水相的方法,包括:
(1)取油酸包覆的纳米银颗粒加入溶剂中,溶解,超声分散,得到纳米银溶液;
(2)将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和水混合,搅拌,水浴加热至40-60℃,得CTAB溶液,然后调节pH值;
(3)将纳米银溶液加入上述溶液中,在40-60℃条件下,搅拌0.5-2h,冷却后静置,分层,水相进行离心分离,干燥,即得水溶性纳米颗粒,其中纳米银溶液和CTAB溶液的体积比为1:10。
所述步骤(1)中油酸包裹的纳米银颗粒由油水界面法制备而成,采用油酸钠与硝酸银合成油酸银,以环己烷、油酸银、油酸为油相,硼氢化钠的水溶液为水相,混合油水两相,在80℃条件下反应2h,待其自然冷却后分离产物即可得到立方晶型纳米银颗粒,颗粒大小平均直径在8.6nm左右,颗粒大小均一,分散性良好。
所述步骤(1)中溶剂为环己烷。
所述步骤(1)中超声分散时间为10-20min。
所述步骤(1)中所得的纳米银的浓度为0.02g/ml。
所述步骤(2)中所得CTAB溶液的浓度为0.05-0.1mol/ml。
所述步骤(2)中用0.5mol/L氨水调节pH值为8-10.5。
所述步骤(3)中离心分离为取反应后水相加入丙酮,10000rpm离心15-20min,然后用去离子水10000rpm离心清洗15-20min。
所述步骤(3)中干燥温度为50-60℃,干燥时间为3-4h。
所述步骤(3)所得的纳米银颗粒平均直径为10.0nm,分散性较好,没有明显团聚现象出现。有益效果
(1)本发明具有操作简单、反应时间短、反应温度低、重复性好、成本低、效率高等优点;
(2)本发明制备的纳米银在水溶液中分散性好性质稳定,其亲水性性能可应用于抗菌和水相催化剂等领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工艺流程图;
图2是实施例1相转移前后对比图;
图3是实施例1,2转移前油酸包覆的纳米银粒子TEM图及粒径分布;
图4是实施例1所得纳米银粒子TEM图及粒径分布;
图5是实施例2相转移后油水两相的UV-Vis吸收谱图;
图6是实施例1、3所得水相纳米银的UV-Vis吸收谱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发明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实施例1
1、用油水界面法制取油酸包覆的纳米银,干燥后,取0.2g加入10mL环己烷溶解,超生分散15min,制成0.02g/mL纳米银的环己烷溶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华大学,未经东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4870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