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防治棉花黄萎病的复方中草药制剂及其生产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045556.8 | 申请日: | 2013-02-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09876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22 |
发明(设计)人: | 孟庆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孟庆华 |
主分类号: | A01N65/32 | 分类号: | A01N65/32;A01P3/00 |
代理公司: | 济南诚智商标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105 | 代理人: | 韩百翠 |
地址: | 250100 山东省济南市历***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防治 棉花 黄萎病 复方 中草药 制剂 及其 生产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防治棉花黄萎病的复方中草药制剂及其生产方法,属于中草药农业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棉花黄萎病(Verticillium Wilt)是一种土传真菌性病害,其分布范围广、为害程度重、寄主范围宽、传播途径多、存活时间久,目前已遍布美国、中国、俄罗斯、印度等棉花主产区,成为世界性为害棉花的第一病害,并且由于生产上一直未找到理想的控制方法和防治技术,被称作棉花的癌症。我国棉花黄萎病于1935年从美国引种传入,此后不断蔓延,特别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环境条件变化、抗虫棉大面积推广、棉区多年连作、病菌致病力多变等原因,黄萎病在我国棉花主产区呈现加重危害的趋势。目前,我国黄萎病发生面积约占植棉总面积的50%,每年损失皮棉7.5×104~10×104t,直接经济损失16×108~20×108元,已成为当前制约棉花生产实现高产、稳产、优质的瓶颈。
棉花黄萎病(Ver ticillium Wilt)的致病菌为大丽轮枝菌(Ver ticillium dah liae),属半知菌亚门(Deuteromycotina)、淡色菌科(Moniliaceae)、轮枝菌属(Verticillium)。棉花感病后的症状表现多种多样,其中以维管束褐变和叶片萎蔫脱落最为突出。一般在棉株生长的现蕾期发病,花铃期为发病高峰,发病时叶片症状最先表现为边缘或主脉之间呈现淡黄色不规则斑块;随后病斑逐渐扩大,并变成褐色、干枯,逐渐向上发展,感病棉株叶片变黄,干枯脱落,棉铃变小,脱铃率高,导致产量降低。美国Schnathorst等(1996)根据不同菌系对棉花致病的严重程度和症状类型,将其划分为落叶型(T1)和非落叶型(SS4)。国内以海岛棉、陆地棉和中棉3大棉种的不同抗感品种为鉴别寄主,依据致病力强弱将我国棉花黄萎病菌划分为3个生理型(陆家云,1983)。关于黄萎病菌的致病机制,以堵塞和中毒的讨论最多。棉花病株导管常因菌丝及孢子的大量繁殖,同时刺激邻近的薄壁细胞产生胶状物质及侵填体而堵塞导管,使水分和养分的运输发生困难,从而导致棉株萎蔫。李正理等曾对棉花黄萎病叶进行了解剖观察,发现病叶中脉基部、中部和顶部导管内均有菌丝、胶状物和侵填体堵塞的现象。也有人指出,正常的导管潜在输水能力远远超过棉株总需水量,因此,导管堵塞只是导致棉花萎蔫的部分原因,更重要的是病菌在棉株体内产生毒素作用的结果。吕金殿等分析证明病菌产生的毒素物质是一种酸性糖蛋白,其中蛋白质含量85.25%,糖含量14.74%。蛋白质中酸性氨基酸占18.4%,碱性氨基酸占8.3%。纯化的毒素糖蛋白具有对棉苗强烈的致萎作用。
在棉花栽培品种中,多数海岛棉品种对黄萎病具有高的抗病性,并且其抗病性在不同的地域及年际间具有很高的稳定表现,但经过几十年的遗传育种实践证明,用经典遗传育种方法难以获得高抗及丰产的陆地棉品种。国外防治黄萎病常用轮作方法,我国由于人均耕地少而难以应用。化学防治污染环境,生物防治成本高而且防治效果不理想。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防治棉花黄萎病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防治棉花黄萎病的复方中草药制剂及其生产方法,该复方中草药制剂杀菌性强、药效长、成本低、无残留,并且长期使用不产生抗药性,对植物无伤害,对人畜安全,不污染环境。
本发明解决该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防治棉花黄萎病的复方中草药制剂,其特征是,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黄芪10~40,苦参10~20,黄连10~20,黄芩10~20,蒲公英5~11,柴胡5~10,连翘6~11,金银花10~15,大青叶7~12.5,藿香5~10。
生产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熬制:按上述重量份称取原料备用;首先将水(加水量为中药总质量的2.5-3.5倍)加入反应釜中,加入黄芪、苦参、黄芩、柴胡和大青叶,逐渐加热,100℃~110℃控温反应240±5分钟,再加入黄连、连翘、蒲公英和藿香,100℃~110℃控温反应90±5分钟,最后加入金银花,100℃~110℃控温反应50±5分钟;
(2)过滤:从反应釜排除熬制液,通过板框过滤机压缩过滤,得到过滤液;
(3)真空浓缩:过滤液通过泵打到球形真空浓缩锅中,温度100-105℃,真空度为620~660mmHg下浓缩15~30分钟,得到浓缩液(1公斤中药原料浓缩为450-550ml的浓缩液),并打开出样口;
(4)无菌灌装:将浓缩液通过灌装机计量装入包装桶或包装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孟庆华,未经孟庆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4555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