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精铸K242合金定位扇形件工艺无效
申请号: | 201310044514.2 | 申请日: | 2013-01-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4390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12 |
发明(设计)人: | 薛铁山 | 申请(专利权)人: | 洛阳新火种节能技术推广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P15/02 | 分类号: | B23P15/02;C22C19/05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71000 河南省洛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k242 合金 定位 扇形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金属铸造工艺,尤其是一种精铸K242合金定位扇形件工艺。
背景技术
某航空发动机固定涡轮导向叶片的精铸K242定位扇形件,在磨削加工或车削加工后,发现零件表面有多条垂直于加工方向的裂纹,且不同批次铸造零件均有此类裂纹。
零件制造主要工艺流程为:精铸毛料-车加工-磨削加工-精车加工。裂纹多出现在车削加工及磨削加工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了一种精铸K242合金定位扇形件工艺,合理的安排的工艺流程,有效解决定位扇形件加工裂纹问题。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a.控制冶炼合金化,控制Ti、W、Nb等强碳化物形成元素含量,以减轻碳化物网络化程度,改进定位扇形件化学成份,如下表:
;
b. 加快铸造冷却控制,将精密铸造过程中型壳造型方法做了改变,整体模组保温缓慢冷却更改为铸件组在大气下冷却,实际获得晶粒尺寸为2~10mm,枝晶间距为35~50μm,平均约为40μm,枝晶网格分布均匀、细小,碳化物呈现半连续网状、分散条状和岛状分布,分布形态相对原工艺有很大改善;
c. 优化加工工艺,针对磨削加工,减小了磨削进给量,增大磨削加工冷却液流量,同时规定了砂轮的修磨次数,有利于减小磨削加工热应力和切削应力;针对车削加工,控制进刀量,加大冷却,同时注意刀具的使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铸造工艺及机械加工工艺两个方面的综合措施改进,K242合金铸造工艺优化,改善了晶界碳化物的分布形态,碳化物分布变得相对弥散,提高了材料的塑性,使合金的切削性能得以优化;机械加工工艺的优化则减小了切削应力和热应力,使得切削处于较低应力水平,从而有效解决了K242定位扇形件的机械加工应力裂纹问题。
具体实施方式
经过分析可知,定位扇形件属于磨削或车削加工形成的应力裂纹。由于高温合金导热性差,机械加工时,工艺不合理,进刀量大,冷却不充分或刀钝,会在零件局部产生大量摩擦热,升温速率快,热应力与切削应力叠加,在晶界链状分布碳化物处引起应力集中和应力再分配,从而沿弱化晶界形成沿晶裂纹。磨削瞬间产生的磨削热可使工件表面温度达几百度,甚至上千度,造成磨削烧伤和二次淬火。
此外,材质分析表明,裂纹件含有相对较高的Ti、W、Nb等碳化物形成元素,强碳化物形成元素可显著提高铸钢强度。其硬度略高、晶粒粗大、枝晶间距大及连续网络状碳化物反映出铸造工艺可能冷却缓慢。这些因素均使得碳化物易于聚集,加工时,加剧了碳化物聚集区的应力集中效应,促进了机械加工裂纹的萌生。
针对现有的问题,本发明对工艺进行了改变,改进后工艺如下:a.控制冶炼合金化,控制Ti、W、Nb等强碳化物形成元素含量,以减轻碳化物网络化程度,改进定位扇形件化学成份,如下表:
;
b. 加快铸造冷却控制,将精密铸造过程中型壳造型方法做了改变,整体模组保温缓慢冷却更改为铸件组在大气下冷却,实际获得晶粒尺寸为2~10mm,枝晶间距为35~50μm,平均约为40μm,枝晶网格分布均匀、细小,碳化物呈现半连续网状、分散条状和岛状分布,分布形态相对原工艺有很大改善;
c. 优化加工工艺,针对磨削加工,减小了磨削进给量,增大磨削加工冷却液流量,同时规定了砂轮的修磨次数,有利于减小磨削加工热应力和切削应力;针对车削加工,控制进刀量,加大冷却,同时注意刀具的使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洛阳新火种节能技术推广有限公司,未经洛阳新火种节能技术推广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4451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缝纫机用弹力龙头
- 下一篇:一种数字缸无纺布针刺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