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控制生活垃圾收运过程污染气体排放的抑菌剂及其制备与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310017827.9 | 申请日: | 2013-01-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31685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23 |
发明(设计)人: | 陈善平;张益;许碧君;谭和平;诸毅;邰俊;袁文祥;夏旻;陶倩倩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市环境工程设计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N65/48 | 分类号: | A01N65/48;A01P1/00;A61L9/013;A61L101/56 |
代理公司: |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 31219 | 代理人: | 许亦琳;余明伟 |
地址: | 200232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控制 生活 垃圾 过程 污染 气体 排放 抑菌剂 及其 制备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环境保护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控制生活垃圾收运过程污染气体排放的抑菌剂及其制备与应用。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人口的增长,城市区域的扩大,城市垃圾的产生量逐年增加。以上海为例,上海市生活垃圾日产量超过1万吨,如此大量的垃圾通常要经过垃圾压缩中转,再收运至垃圾处理厂。生活垃圾压缩转运过程作为连接垃圾产生源头和末端处置系统的结合点,其作用越来越明显,是目前城市垃圾清运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然而,垃圾收运所产生的恶臭气味、扬尘、污水及随之带来的虫害(蚊蝇),一直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尤其是离城市居民区较近的中转收运站,公众投诉较多和反应强烈的是恶臭气味。因此,为解决垃圾转运扰民问题,寻求有效且切实可行的异味控制技术势在必行。
垃圾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在缺氧过程中会产生多种异味物质,主要有氨(NH3)、硫化氢(H2S)、甲硫醇(CH3SH)、甲硫醚CH3SCH3)、三甲胺((CH3)3N)、二甲二硫(CH3SSCH3)、吲哚(C8H5-NHCH3)、乙醛(CH3CHO)、苯乙烯(C6H5C2H3)、低级醇和脂肪酸等,厌氧发酵时间较长的垃圾,还会产生甲烷等温室气体。异味物质大多属无色气体,其嗅觉阈值极低(多为ppb级),具有强烈的刺激性恶臭味道,有些还具有较大的毒性,且极易与空气中的水分、尘粒结合在一起,随呼吸系统进入人体危害人体健康。为了提高居民生活环境质量、杜绝空气污染隐患、提高城市形象,垃圾收运过程的异味污染控制已成为目前一些地区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之一。
垃圾收运过程的空气污染控制措施多为采用密闭化设备,偶尔采用喷洒植物提取液等掩蔽剂,这些方法对缓解异味和粉尘污染起到了一定效果,但均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异味和灰尘污染,异味物质还是从缝隙中泄露出来。因此,开发一种垃圾收运过程异味有效污染控制技术,符合当前该领域污染控制的发展趋势。
抑菌剂通常指能抑制细菌生长的物质。日常用的抑菌剂多针对大肠杆菌、葡萄球菌、念珠菌及某些真菌,多用于预防医学范围,同时考虑杀菌性能,常用于妇科洗液、湿巾、卫生巾、口腔用品、洗手液、瓜果保鲜与消毒、环境消毒等。按其抑菌机制可分为两大类。
(1)氧化型抑菌剂。常见有液氯、次氯酸钠、溴、臭氧、氯胺、氯代异氰尿酸及其盐、卤代海因等。
(2)非氧化型抑菌剂。常见有氯酚类、季铵盐类、异噻唑啉酮、肉桂醛类、重金属盐(如硫酸铜、柠檬酸铜)、其他有机物类(如甲硝唑、西维因、脂肪酸胺、十二烷基胍盐酸盐、季磷盐等)。
以上抑菌剂多因大规模使用成本较高、抑菌广谱性差或存在二次污染(如次氯酸按、液氯、溴、氯胺、氯酚、重金属盐等),因而在垃圾处置场所极少用于异味污染控制。
导致垃圾异味产生的菌类主要集中在严格厌氧菌,对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细菌芽孢和真菌,产酸菌,产甲烷菌等,因此,选择使用针对该类菌的抑菌剂,可有效控制异味污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一种对环境友好、对厌氧菌抑制效果好的植物源类复合抑菌剂作为垃圾收运过程的异味气体污染的抑菌剂,并进一步提供了其制备方法与使用方法。本发明的抑菌剂用于抑制生活垃圾中的厌氧发酵菌的滋生,该抑菌剂用于垃圾收运过程异味物质的散发控制,避免异味物质的产生,并兼有杀菌消毒作用。
本发明的控制生活垃圾收运过程污染气体排放的抑菌剂为植物提取液,所述提取液的植物原料组分包括:薄荷、良姜、皂角、甘草、川楝子和马钱子。
更具体的,所述植物原料按干重计,包括下列重量份的组分:
优选的,所述植物原料按干重计,包括下列重量份的组分:
所述薄荷(Mentha haplocalyx.),为唇形科植物薄荷的地上部分。
所述良姜(Alpinia officinarum Hance),为姜科植物高良姜的根茎。
所述皂角(Gleditsia sinensis Lam.),又名皂荚,为皂角树的果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市环境工程设计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市环境工程设计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1782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非接触供电系统
- 下一篇:车载电力系统、其支路的受控连接的方法以及控制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