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废水生化剩余污泥处理装置及其处理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1310008595.0 | 申请日: | 2013-01-1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43877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17 |
| 发明(设计)人: | 陆一新;魏炜;许文来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工业学院 |
| 主分类号: | C02F11/06 | 分类号: | C02F11/06;C02F3/30 |
| 代理公司: | 成都惠迪专利事务所 51215 | 代理人: | 王建国 |
| 地址: | 611730 ***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废水 生化 剩余 污泥 处理 装置 及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废水处理,特别涉及一种废水生化剩余污泥处理装置及其处理方法,以实现废水生物处理剩余污泥的零排放。
背景技术
废水生物处理方法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污水处理方法,具有效率高、占地少等显著优点。但在污水处理过程中同时也会产生大量剩余污泥。国内1个普通二级处理厂,污泥处理所需投资约占总投资的30~40%。我国目前对于污泥处理和处置的技术刚刚起步,在国内现有污水处理设施中有污泥稳定处理设施的还不到总量的1/4,且目前普遍采用的对于废弃物处理的优先顺序: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应用方面还处于实验、研究阶段。对污泥消化后进行脱水、再进行填埋是国内大型污水处理厂中常用的处置方法。该处置方法较经济,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占用大量土地,浪费污泥中可回收利用的资源,增加对地下水造成污染的潜在危险。随着土地的日益稀缺,剩余污泥填埋法日益受限,其经济安全无害化处理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对于化工企业(如印染、精细化工、制药、农药等行业),其生化剩余污泥按照《国家危险废物目录》属于危险废物,不能按照普通填埋方式处理,其处置成本飙升至市政生化剩余污泥填埋的20倍以上,企业环保费用居高不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法规及市民对污水处理厂(市政、工业)出水要求日益提高,对于色度、内分泌干扰物、中水回用等要求日益提高。尤其是内分泌干扰物干扰生物体内维持自稳定性、调节生殖发育和其他行为的荷尔蒙的产生、代谢、结合、交互作用和排泄的外源性物质。近年来,在河流、湖泊、海洋等天然水体中已检测出不同浓度的内分泌干扰物,并导致部分地区水生生物出现雌性化、雌雄同体等异常现象。污水处理厂(市政、工业)被认为是上述天然水体中内分泌干扰物的重要来源之一。现有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工艺设计和运行一般仅考虑氮、磷、化学需氧量等常规污染物的去除,对部分内分泌干扰物的处理效果不理想,导致其随着出水排放到环境。对于上述物质的去除臭氧氧化技术的应用是日益突出。
对于臭氧氧化技术,残余臭氧浓度对大气污染、现场运行人员的身体健康较突出,为了应对上述问题,国内常常设置臭氧尾气破坏器。由于臭氧属于昂贵的气体(目前电耗普遍在6-12kgkwh/kgO3、氧气源残余氧占90%左右),经破坏后排放富余的氧气[占比90%左右(wt)]排放存在较大浪费。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一是提供一种废水生化剩余污泥处理装置,以大幅度地降低剩余污泥的处理成本,并且可实现废水生物处理剩余污泥的零排放。
本发明解决该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的废水生化剩余污泥处理装置,包括顺序设置于废水生化处理污水管道上的厌氧池、好氧池和泥水分离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厌氧池、与泥水分离装置之间设置有回流管道,该回流管道上设置有溶气装置以及向溶气装置通入氧气和臭氧气体的进气管。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另一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利用上述装置的废水生化剩余污泥处理方法。
本发明解决该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的废水生化剩余污泥处理方法,包括如下步骤:①使泥水分离装置内的剩余污泥泥水混合物通过回流管道流向厌氧池;②通过进气管和溶气装置向流经回流管道的剩余污泥内充入氧气和臭氧气体;③泥水分离装置内的混合液经截留泥水分离后上清液出水。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利用废水生化处理臭氧尾气对废水生物处理剩余污泥进行再处理,通过溶气装置溶解臭氧尾气中残余臭氧和氧气,臭氧渗入剩余污泥中细菌细胞壁并破壁从生命体变为有机分子,最终在生化处理工艺中被系统内其他细菌降解,实现生化剩余污泥零排放。生产工艺简单,可大幅度地降低剩余污泥的处理成本。
附图说明
本说明书包括如下一幅附图:
图1是本发明废水生化剩余污泥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零部件、部位及编号:废水生化处理污水管道10、厌氧池11、好氧池12、泥水分离装置13、主管道21、第一控制阀21a、支管道22、第二控制阀22a、第三控制阀23a、溶气装置30、进气管31a。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工业学院,未经成都工业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0859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