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稻田生态养鱼方法及所种植水稻生产的生态大米无效
申请号: | 201310007560.5 | 申请日: | 2013-01-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5507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23 |
发明(设计)人: | 孙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姜堰市庆荣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 |
主分类号: | A01G1/00 | 分类号: | A01G1/00;A01G16/00;A01K6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55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稻田 生态 养鱼 方法 种植 水稻 生产 大米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稻田养鱼方法及所种植水稻生产的大米。
背景技术
稻田养鱼是指在同一块水田中既种稻,又养鱼,使种植业与养殖业巧妙地结合,在相似的环境中,使稻鱼共生互利,提高水稻田整体效益的一种生产方式。现有技术的稻田养鱼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稻田准备、稻田改造、养鱼设施准备、稻苗移栽、稻田消毒、灌水、施肥、选择放养鱼种、放养鱼苗消毒、放养、饲养管理,其中:稻田改造是在稻田内距田埂80~100厘米的地方开挖环田鱼沟,并视稻田的大小、形状开挖“十”、“丰”、“井”或“田”字形中心鱼沟;选择放养鱼种一般为草鱼为主,适当搭配鲤鱼、鲫鱼及鳊鱼、团头鲂等。现有技术的稻田养鱼方法能实现稻鱼共生互利,提高水稻田整体效益,但存在着以下缺陷:稻田改造时所挖的环田鱼沟占用稻田的面积较大,减少了稻田有效使用面积;养殖的成品鱼、种植水稻所生产的大米中铅、镉等重金属的含量超标,既不绿色又不环保;所养殖的草鱼、鲤鱼、鲫鱼、鳊鱼或团头鲂的营养价值不高,销售价格也不高,也影响了稻田养鱼整体效益。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能显著增加稻田有效使用面积,显著减少铅、镉等重金属污染,显著提高稻田养鱼整体效益的稻田生态养鱼方法,采用这种稻田生态养鱼方法的稻田生产的生态大米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以及较多的铁质、镁质、钙质等微量元素和维生素C,而铅、镉等重金属含量很低,无化学农药残留,既绿色又环保。
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技术目标。
稻田生态养鱼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 稻田准备:选择水源条件好、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排灌方便、保水性好、耕作层较深的稻田;
2) 稻田改造:将稻田四周田埂加高至60cm,并锤打夯实;在所述稻田内设置鱼沟、鱼坑;所述鱼沟与鱼坑连通;所述鱼沟由相连通的环田鱼沟和中心鱼沟组成;所述环田鱼沟为稻田四周田埂内侧设置的V形沟;
3) 养鱼设施准备:在所述田埂上用网目为0.2~0.4cm、高为80cm的拦鱼栅围起来;所述拦鱼栅下端插入田底土层20cm以下深处,栅栏两边嵌入田埂;
4) 稻苗移栽:采用稻田机插秧技术移栽稻苗;
5) 生物吸附:采用生物吸附剂对所述稻田土壤、灌溉水中的重金属进行吸附;
6) 稻田消毒:灌不超过8 cm浅水,用生石灰消毒;
7) 灌水、施肥:6天后将所述稻田灌足水,并每亩施260~290千克鹌鹑粪和豆饼的混合肥料,培养水质;
8) 选择放养鱼种:选择八须鲶鱼(又名塘鲺鱼);
9) 放养鱼苗消毒:将准备放养的鱼苗在7~9mg/L的漂白粉溶液中或在3%~4%食盐溶液中浸泡6~8min消毒;
10) 放养:秧苗返青后即进行鱼苗放养;
11) 饲养管理,包括以下步骤:
a) 投饲:定时、定点、定量投放饲料;所述饲料包括嫩草、水草、浮萍、菜叶、豆饼、菜饼、米糠、麦麸、糟类;
b) 稻田施肥:向稻田中投放鹌鹑粪和豆饼的混合肥料;所述鹌鹑粪和豆饼的混合肥料须经发酵后投放;
c) 调节水质和水温:通过排、灌水和施用生石灰,调节水质;当水温达到35℃以上时,及时换水或加水降低温度;
d) 鱼病防治。
作为上述方案的优化方案,步骤2)中所述V形沟深45cm(地平面下)、宽45cm;所述中心鱼沟为“一”或“十”字形中心鱼沟。
作为上述方案的优化方案,步骤5)中生物吸附剂为豆皮改性生物吸附剂,所述豆皮改性生物吸附剂通过提取可溶膳食纤维后的大豆种皮渣经修饰后制备。
生态养鱼的稻田种植水稻所生产的生态大米,其改进之处在于:它是由上述方案所述的稻田生态养鱼方法中所述稻田种植的水稻生产的大米。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积极效果:
1. 环田鱼沟为稻田四周田埂内侧设置的V形沟,这样充分利用稻田空间,显著增加稻田有效使用面积,稻田有效使用面积增加5%~8%。
2. 采用生物吸附剂对稻田土壤、灌溉水中的重金属进行吸附,能吸附土壤、灌溉水中绝大部分重金属,这样显著减少稻田土壤、灌溉水中重金属的污染,所种植水稻生产的大米、及所养殖的鱼中铅、镉等重金属含量很低,远远低于国家标准;另一方面,所采用生物吸附剂是通过提取可溶膳食纤维后的大豆种皮渣经修饰后制备,工艺简单,工艺成本低,大豆种皮是生物可再生资源,来源广泛,价格低廉,不会对人类和生态产生任何危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姜堰市庆荣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未经姜堰市庆荣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0756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