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肉中鸭饲料无效
申请号: | 201310000724.1 | 申请日: | 2013-01-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0522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03 |
发明(设计)人: | 宋代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A23K1/18 | 分类号: | A23K1/18 |
代理公司: | 重庆弘旭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50209 | 代理人: | 周韶红 |
地址: | 400716 ***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肉中鸭 饲料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动物饲养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肉中鸭饲料。
背景技术
鸭是一种具有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和较其它禽类更能耐粗饲等优良特性、数量极大、在我国分布非常广的家禽。我国肉鸭饲养量近32亿只,占全球78%,品种资源尤其丰富,肉鸭及其产品在我国的畜产品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每年为社会提供肉、羽毛(绒)和副产物的总产值超过850亿元,肉鸭产品,比如烤鸭、板鸭、香茶鸭等在国际市场上也倍受青睐。目前,全球的肉鸭产业呈现蓬勃向上的生机。其发展主要表现为:1、由于人们对鸭肉营养价值的认可,生产总量逐年稳中有增,人均占有量也呈现上升趋势;2、肉鸭产品生产的增加不仅表现在产量上,同时反映在鸭肉产品生产的结构上,深加工产品快速得到开发,鲜产品、冷冻产品和干腌制品生产迅速增加; 3、在养肉鸭发达国家和地区,尤其是我国的长江流域和历史上不养鸭的东北省市,近十年来肉鸭生产水平非常高,良种化、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正在形成,现代肉鸭养殖模式逐步完善;4、肉鸭生产参差不齐,特别表现在投入品质量低下,环境过于粗放,达不到集约化生产的要求,肉鸭生产难以向更高水平发展,阻碍了鸭生产体系的建立。
长期以来,肉鸭生产中由于饲料结构不合理,特别是中鸭阶段(15-35天)基本上没有一个成型的饲料产品,致使肉中鸭阶段生长潜力不能得到充分的挖掘,后期生长速度和生产规格难以控制,不能体现规模生产效益,而且肉产品品质达不到消费者的要求,这种情况严重地影响了整个肉鸭产业发展。因此,改变饲养方式,研究开发肉中鸭饲料非常必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肉中鸭饲料,以合理利用饲料资源,解决肉中鸭生产中存在的饲料营养不合理的问题。
本发明所述的肉中鸭饲料的组分及各组分的质量百分含量为:
玉米53.65%、豆粕(粗蛋白质48%)11.00%、小麦15.00%、玉米胚芽粕6.60%、菜粕4.00%、棉粕4.00%、磷酸氢钙(CaHPO4)1.60%、碳酸钙(CaCO3)1.48%、玉米蛋白粉1.00%、食盐0.35%、赖氨酸0.32%、添加剂0.30%、芒硝0.30%、蛋氨酸0.19%、胆碱(50%)0.12%、小苏打0.08%、大蒜素0.01%;
添加剂为每1kg饲粮含Fe 76mg, Zn 56mg, Cu 12mg, Mn 53mg, I 0.30mg, Se 0.18mg,含维生素A1500IU,维生素D3 200 IU,维生素E 16 IU,维生素K3 0.60 mg,硫胺素 2.00 mg,核黄素 3.80mg,维生素B12 0.01 mg,生物素 0.18ug,叶酸 0.60mg,尼克酸 46mg,泛酸 10mg,吡哆醇 3.80mg。
上述配方各原料均可在市场上购得,按照所述各组分的质量百分含量称取相应的组分,并混和均匀,即可生产该肉中鸭饲料。
该饲料中营养成分含量分别为:粗蛋白质:16.5%;代谢能:11.676兆焦尔/kg;Ca:0.86%;P:0.60%。
本发明的优点是该饲料产品营养平衡,采用该产品饲喂肉中鸭,春秋两季采食量为150.0g/天时,可使肉中鸭生长速度达到76g/天;夏季采食量为140.0g/天以上,可使肉中鸭生长速度达到66g/天;冬季采食量为155.0g/天时,可使肉中鸭生长速度达到72g/天。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取玉米53.65 kg、豆粕(粗蛋白质48%)11.00 kg、小麦15.00 kg、玉米胚芽粕6.60 kg、菜粕4.00 kg、棉粕4.00 kg、磷酸氢钙(CaHPO4)1.60 kg、碳酸钙(CaCO3)1.48 kg、玉米蛋白粉1.00 kg、食盐0.35 kg、赖氨酸0.32 kg、添加剂0.30 kg、芒硝0.30 kg、蛋氨酸0.19 kg、胆碱(50%)0.12 kg、小苏打0.08 kg、大蒜素0.01 kg。混和均匀,得100kg肉中鸭饲料。添加剂成分及含量如前所述。
实施例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大学,未经西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0072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