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识别推送通信模式的系统和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80068228.3 | 申请日: | 2012-01-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37501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20 |
发明(设计)人: | O·艾丽娅萨夫;A·克斯纳;M·泽默;O·克雷特;M·E·克劳斯 | 申请(专利权)人: | 惠普发展公司;有限责任合伙企业 |
主分类号: | H04L29/02 | 分类号: | H04L29/02;H04L29/06 |
代理公司: | 北京德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018 | 代理人: | 康泉,宋志强 |
地址: | 美国德***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识别 推送 通信 模式 系统 方法 | ||
背景技术
用于验证应用程序性能的软件工具能够通过将生产工作负荷应用到应用程序平台或环境来仿真数百或者数千的并发用户。所述仿真使应用程序经受严格的现实用户负载同时从关键基础组件收集信息。这种应用程序性能工具将一致的、可测量的、并且可重复的负载应用到测试下的应用程序,然后使用结果数据来识别能够影响真实用户的可测量性问题。应用程序性能工具可包括虚拟用户生成器,其能够运行脚本以将负载应用到在测试下的应用程序。为了有用,这些代码文本移动应当精确地仿真生产中应用程序将经历的通信模式。
附图说明
图1描绘了可实施多种实施例的环境。
图2描绘了根据一个例子的系统。
图3是框图,描绘了根据一个例子的存储器和处理资源。
图4是流程图,描绘了用于实施一个例子的步骤。
具体实施方式
介绍:以下描述的多种实施例被展开以在通信实体序列中识别推送通信模式。通信实体是在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交换的请求/响应对。在一个例子中,客户端直接发送引导到服务器的网络地址的HTTP请求,并且所述服务器向所述客户端返回HTTP响应。
推送通信通常用于实时地向客户端通知服务器侧事件。电子邮件消息的到达和证券报价机的更新正是这类事件的两个例子。由于安全性关注,服务器不发起此种通知。而是,客户端通过向服务器上的已知地址发送请求来开启通信。服务器向客户端发送看起来具有无穷长度的应答。结果,所述客户端保持通信的开启。当需要时,所述服务器在所建立的连接上向客户端发送更新。这里称这些更新为“子消息”。如果所述服务器没有要报告的更新或者子消息,则其周期性地查验所述客户端以防止客户端超时并关闭所述连接。
已经证明,识别诸如HTTP的传输协议上的推送通信是复杂的。所有HTTP通信均都基于请求应答往返(通信实体)而不仅是HTTP推送。大型文件的HTTP通信实体可能看起来像推送通信。在客户端侧通过将字节捕获到套接字层缓冲器中来进行记录。随着时间的进行,所述客户端的套接字层缓冲器将通常区别于由所述服务器发送的套接字层缓冲器。其的发生是因为业务通常通过多个路由器并且经过不同协议而经历了网络延迟。推送消息内容的格式不是可预测的,而是由所述客户端和服务器确定的。而且,客户端可能在相对短的时间内访问包含推送的页面。
在一个示例实施方式中,通过从通信实体的响应缓冲器创建簇来完成对推送通信模式的识别。如果响应缓冲器的到达时间差落到预定阈值之内,则它们可能被聚合到同一簇中。这种簇技术遵照以下假定,即在客户端响应缓冲器中将接近准时地接收给定推送通信子消息的字节。在存在充分间隙的情况下,所述缓冲器被包括在分离的簇中并且可能属于不同子消息。检测到符合第一标准的簇。在一个例子中,该标准包括阈值大小使得低于该大小的簇被检测到。第一标准能够帮助确保每个检测到的簇包括单个子消息,或者在一些情况下相对较少的子消息。
在确定检测到的簇满足第二标准时,将所述通信实体识别为具有推送通信模式。可能选择该第二标准以要求所检测到的簇包括多个超出预定阈值的簇。可能选择所述标准以要求所检测到的簇构成大于所有所述实体的簇的预定义百分率。所述第二标准还可能要求所检测到的簇一起构成大于通信实体的响应长度的预定义百分率。
以下说明分为几个部分。标签“环境”的第一部分描述了网络环境的例子,其中可实施多个实施例。标签“组件”的第二部分描述了用于实施多个实施例的物理和逻辑组件的例子。标签“操作”的第三部分描述了用来实施多个实施例的步骤。
环境:图1描绘了环境10,其中可实施多个实施例。示出的环境10包括模式识别系统12、数据存储14、服务器设备16,以及客户端设备18。在下面参照图2和3所描绘的,模式识别系统12通常代表了配置为在通信实体序列中识别推送通信模式的硬件和程序设计的任意组合。数据存储14通常代表了配置存储供模式识别系统12使用的数据的任意设备或者设备的组合。这些数据可能包括记录的通信实体序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惠普发展公司;有限责任合伙企业,未经惠普发展公司;有限责任合伙企业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8006822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