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微孔塑料膜卷的制造装置及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80064812.1 | 申请日: | 2012-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10954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27 |
发明(设计)人: | 一宫崇;饭塚尊则;金子贤司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丽株式会社;东丽电池隔膜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5H18/10 | 分类号: | B65H18/10;B65H23/025;B65H2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 11256 | 代理人: | 杨宏军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微孔 塑料膜 制造 装置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微孔塑料膜卷的制造装置及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常常出现在各种膜上存在针孔从而产生质量问题的情况。例如,如非专利文献1所示,如果食品包装膜中存在有针孔,则可能会产生内容物的液体泄漏等问题,因此,为了在膜的制造工序中不产生针孔,在日本食品卫生法中规定了刺透、摩擦、弯曲疲劳等的试验方法。
薄膜电容器、电池用隔膜等,如果存在针孔,则会发生绝缘破坏,因此要尽可能彻底地进行出厂前针孔缺陷的检查,以及彻底地进行工序中的防尘管理等。
已经提出了在用于电路部件材料、磁带材料的树脂膜的重绕(rewind)装置中,以平滑的金属作为输送辊表面的方案,由此,在防止周速经时变化的同时,降低摩擦阻力,实现了树脂膜上擦伤的减少(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63884号公报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大须贺弘著,「フィルム成形·加工とハンドリング」(“膜成型·加工与处理”),第1次印刷,株式会社技术情报协会,2002年9月,p.222
发明内容
然而,在上述非专利文献1提出的方案中,虽然通过检查而在防止存在针孔的产品出厂方面具有一定的效果,但由于无法减少针孔缺陷本身,因此还无法直接改善生产率。此外,膜的制造工序中输送距离长,在下游工序中因异物而产生针孔的风险增大,即使在防尘方面进行严格管理,其效果也有限。
此外,在上述专利文献1提出的方案中,由于一律将输送辊的表面变得平滑,因此由于空气润滑而减少了抓紧力(grip force),进而存在引起膜产生蜿蜒行进(日语原文:蛇行)的问题。特别是在具有微孔的塑料膜这种具有透气性的情况下,透气前后的抓紧力和输送辊表面之间的性状关系复杂,专利文献1这种一律具有平滑的金属表面的输送辊,可能会因产生蜿蜒行进等而导致输送性不良。
上述专利文献1提出的方案,本来就不是以防止产生针孔缺陷为目的,因此对存在于树脂膜输送过程中的夹辊表面来说,也可以使用橡胶。在专利文献1这种使输送辊一律为平滑的金属表面的情况下,上述夹辊必须具有用于作为对速度、张力进行控制的基础的抓紧力。因此,为了在宽度方向上表现出均匀的抓紧(grip),当输送辊为金属时,夹辊侧的表面必须为专利文献1中例示的橡胶。然而,对这种夹辊来说,可能会被输送过程中产生的金属粉等异物刺入,并且在夹辊的特性方面,可以会因刺入的异物而在膜上产生针孔缺陷。
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微孔塑料膜卷的制造装置及制造方法,能够抑制针孔缺陷的产生,同时能够良好地输送塑料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微孔塑料膜卷的制造装置为,通过输送辊输送具有微孔的塑料膜,然后一边使其接近接近辊或者使其与接触辊接触,一边将所述塑料膜卷绕成卷状而制造微孔塑料膜卷的装置,该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接触辊中的与上述塑料膜接触的部分,维氏硬度为100以上2000以下,以所述塑料膜的与所述输送辊接触的面的相反面在与所述输送辊接触的区域中为非接触状态 的方式输送该塑料膜。此处,所谓“具有微孔的塑料膜”是指在膜内部具有很多微小孔的高分子薄膜体,微孔的一部分或全部由贯穿孔构成。此外,所谓“输送辊”是指用于将长度方向上连续的微孔塑料膜从制造工序的上游输送至下游的机构,是旋转自如地被支持的圆筒体。此外,所谓“接触辊”是指一边挤压膜卷一边旋转的辊,其用于通过排出膜卷间的空气、抑制边缘翘起而调整卷绕姿态。此外,所谓“接近辊”是指用于与塑料膜接触并输送该塑料膜的辊,虽然其不像接触辊那样与膜接触并进行挤压,但是其通过接近膜卷,极力地缩短膜的空中移动距离而调整卷绕姿态。
此外,本发明特征在于,在上述微孔塑料膜卷的制造装置中,所述输送辊和所述接近辊中至少一者的1个以上的与所述塑料膜接触的膜接触部分,维氏硬度为100以上2000以下,并且算术平均粗糙度Ra为1.2μm~15μm。此处,所谓“维氏硬度”,是由日本工业标准JIS Z2244制定的表示物质表面硬度的指标。
此外,本发明特征在于,在上述微孔塑料膜卷的制造装置中,所述输送辊和所述接近辊中至少一者的1个以上的与所述塑料膜接触的膜接触部分,在表面上设有0.5~3mm宽的沟,并且维氏硬度为100以上2000以下。此处,所谓“沟”是指有意地在输送辊表面上形成的连续的凹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丽株式会社;东丽电池隔膜株式会社,未经东丽株式会社;东丽电池隔膜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8006481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植物肥料
- 下一篇:一种带有报警系统的看护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