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太阳能电池用玻璃基板在审
申请号: | 201280060914.6 | 申请日: | 2012-12-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87672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13 |
发明(设计)人: | 六车真人;高濑宽典;村田隆;井关淳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本电气硝子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03C3/087 | 分类号: | C03C3/087;H01L31/0392;H01M14/00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张玉玲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太阳能电池 玻璃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太阳能电池用玻璃基板,特别涉及适用于CIGS系太阳能电池、CdTe系太阳能电池等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太阳能电池用玻璃基板。
背景技术
在黄铜矿型薄膜太阳能电池,例如CIGS系太阳能电池中,含有Cu、In、Ga、Se的黄铜矿型化合物半导体,Cu(In,Ga)Se2作为光电转换膜形成于玻璃基板上。并且,该光电转换膜通过多元蒸镀法、硒化法等形成。
为了利用多元蒸镀法、硒化法等由Cu、In、Ga、Se等形成光电转换膜,而需要500~600℃左右的热处理工序。
即便CdTe系太阳能电池中,含有Cd、Te的光电转换膜也形成于玻璃基板上。这种情况下,也需要500~600℃左右的热处理工序。
另外,染料敏化型太阳能电池的制造工序中,虽然存在在玻璃基板上形成透明导电膜、TiO2多孔体的工序,但为了在玻璃基板上形成高品质的透明导电膜等,而需要高温的热处理(例如,500℃以上)。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13581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5-89286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第298752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一直以来,CIGS系太阳能电池、CdTe系太阳能电池等中使用钠钙玻璃作为玻璃基板。但钠钙玻璃在高温热处理工序中容易发生热变形、热收缩。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目前正在研讨使用高应变点玻璃作为太阳能电池用玻璃基板(参照专利文献1)。
但是,如专利文献1所述的高应变点玻璃由于应变点不够高,光电转换膜等的成膜温度为超过600且650℃以下的情况下,容易发生热变形、热收缩,无法充分提高光电转换效率。另外,CIGS系太阳能电池、CdTe系太阳能电池中,若在高温下使光电转换膜成膜,则光电转换膜的结晶品质得到改善,光电转换效率得到提高。
另外,如专利文献2所述的玻璃基板具有超过600且650℃以下的应变点。但是,由于该玻璃基板的热膨胀系数过低,所以不能与薄膜太阳能电池的电极膜、光电转换膜、染料敏化型電池的TiO2多孔体、封接玻璃料的热膨胀系数匹配,容易产生膜体剥落等问题。
此外,如专利文献3所述的玻璃基板具有超过650℃的应变点。但由于该玻璃基板的碱性成分,特别是Na2O的含量少,所以很难向光电转换膜供给Na,不能形成高品质的光电转换膜,结果造成只要不通过其他途径形成碱供给膜,就不能提高光电转换效率。另一方面,如果增加碱成分,特别是Na2O的含量,则应变点就容易降低。另外,对于CIGS系太阳能电池,如果碱性成分,特别是Na2O从玻璃基板扩散,则黄铜矿结晶容易析出。
所以,本发明的技术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含有碱成分,特别是Na2O的同时,应变点足够高,且能够与周边构件的热膨胀系数相匹配的太阳能电池用玻璃基板。
本发明者等经过潜心研究的结果发现,通过控制各成分的含量,并且控制玻璃中的水分量,可以解决上述技术课题,并作为本发明提出。即,本发明的太阳能电池用玻璃基板,其特征在于,作为玻璃组成,以质量%计含有SiO240%~70%、Al2O31%~20%、Na2O1%~20%,并且玻璃中的水分量低于25mmol/L。
此处,“玻璃中的水分量”是指,从波长2700nm处的光吸收,利用以下方法计算出的值。
首先,使用通用的FT-IR装置,测定波长2500~6500nm处的光吸收,确定波长2700nm附近的吸收最大值Am[%]。接着,通过下式1求出吸收系数α[cm-1]。另外,下式1中,d[cm]为测定试样的厚度,Ti[%]为测定试样的内部透射率。
α=(1/d)×log10{1/(Ti/100)}[cm-1]…(1)
此处,内部透射率Ti为利用下式2,由吸收最大值Am、折射率nd算出的值。
Ti=Am/{(1-R)}…(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本电气硝子株式会社,未经日本电气硝子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8006091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