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系统和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80059966.1 | 申请日: | 2012-10-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5341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9-17 |
发明(设计)人: | A·利诺夫;戴夫·巴里;V·古普塔;A·波斯 | 申请(专利权)人: | 半影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B17/22 | 分类号: | A61B17/22 |
代理公司: | 北京安信方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62 | 代理人: | 孙静;郑霞 |
地址: | 美国加利***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治疗 缺血性 中风 系统 方法 | ||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是提交于2005年8月24日的美国专利申请No.11/210,634(代理人案号No.41507-703.202)的部分继续申请,该申请要求提交于2004年9月10日的美国临时申请No.60/609,028、提交于2005年4月8日的美国临时申请No.60/669,779和提交于2005年5月13日的美国临时申请60/680,605(代理人案号No.41507-703.101)的优先权,上述申请各自通过引用而全文并入于此。
技术领域
本发明总体上涉及医疗领域,更具体地,涉及用于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系统和方法,其涉及从患者的脑动脉移除血栓栓塞。
背景技术
中风是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并且对于全球卫生保健是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仅在美国,每年就有超过70万人患大中风,而这些人中有超过15万人死亡。更令人不安的是,这种已经令人困扰的情况预计将会随着“婴儿潮”人口达到高龄而恶化,特别是考虑到遭受受到不良饮食、肥胖和/或其他导致中风的影响因素影响的人数,情况尤为如此。在中风后存活的人当中,大约90%将会遭受范围从轻度到重度不等的运动、感觉、记忆或推理的长期损害。据估计,对美国卫生保健系统造成的总花费每年超过500亿美元。
中风可能由脑动脉破裂(“出血性中风”)或因血栓栓塞的脑动脉堵塞(“缺血性中风”)所引起。血栓栓塞是脱落的血块,其经过血流并以阻塞或闭塞血管的方式驻留。在两种类型的中风之间,缺血性中风构成更大的问题,在美国每年有超过60万人患缺血性中风。
缺血性中风治疗可通过药物消除血栓栓塞和/或机械消除血栓栓塞来实现。药物消除可通过施用被设计用于溶解血栓栓塞并阻止其进一步增大的溶栓剂(例如,链激酶、尿激酶、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和/或抗凝药(例如,肝素、华法林)来实现。药物治疗是非侵入性的,并在溶解血栓栓塞方面总体上有效。虽然有这些总体有利的方面,但是对药物治疗的使用存在显著的缺点。一个这样的缺点是溶栓剂和/或抗凝剂生效和恢复血液流动所需的相对较长的时间量。考虑到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时间紧迫性,任何额外的时间潜在都是灾难性的。另一显著缺点是因溶栓剂和/或抗凝剂造成的在身体中其他各处的出血或失血的可能性升高。
已经尝试通过使用各种基于导管的腔内介入技术对血栓栓塞物质的机械消除,用于治疗缺血性中风。一种这样的介入技术涉及向血栓栓塞中部署线圈(例如,通过“开酒器动作(corkscrew action)”),以试图陷捕或包裹血栓栓塞,从而可将其从患者移除。虽然此类基于线圈的撷取系统相比于对缺血性中风的药物治疗是一种改进,但其因血栓栓塞物质滑过线圈或由线圈造成移位而在解决缺血性中风中仅享有不算太高的成功(约55%)。在后一种情况下,血栓栓塞材料的移位可能在同一动脉或相连的动脉中导致另外的中风。
另一介入技术涉及在血栓栓塞的远侧(或下游)处部署篮或网结构,以试图陷捕或包裹血栓栓塞,从而可将其从患者移除。再一次地,虽然克服了药物治疗的缺点,但这仍然遭受显著的缺点,即,在无血管造影路线图可视化脉管系统的情况下,在塞区段的远侧处对篮或网结构的操纵动作增加了损伤血管的危险。此外,移除篮或网结构即使不造成,也可能允许血栓栓塞物质进入到连接的动脉之中。如上文所述,这可能在连接的动脉中导致另外的中风。
用于治疗缺血性中风的进一步的介入技术涉及将吸引导管推进到血栓栓塞,目的在于通过抽吸(即,负压)来将其移除。虽然总体上安全,但通过抽吸进行的移除仅对相对较软的血栓栓塞才有效。为了增强抽吸技术的有效性,已采用旋转刀片来切断或破碎血栓栓塞,而此后可通过吸引导管将其移除。虽然这种旋转刀片结构提高了这样的抽吸技术的有效性,但其却增加了因旋转刀片而损伤血管的危险。
前述的介入技术以及现有技术中的其他技术全部都有一个或多个缺点,并且被认为对于治疗缺血性中风并非是最佳的。本发明旨在克服或至少部分地改善现有技术的缺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半影公司,未经半影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8005996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