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树脂共混物有效
申请号: | 201280058110.2 | 申请日: | 2012-11-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58613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30 |
发明(设计)人: | 刘兴植;柳真英;金宇星;李汉娜;崔银株;崔贤 | 申请(专利权)人: | LG化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08L101/02 | 分类号: | C08L101/02;C08L25/04;C08L33/04;C08J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鸿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27 | 代理人: | 李静;黄丽娟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韩国;KR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树脂 共混物 | ||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一种树脂共混物、树脂粒、使用它们制备树脂模制品的方法以及树脂模制品。
背景技术
由于塑性树脂可容易地加工,并且具有令人满意的性能,例如拉伸强度、模量、耐热性和耐冲击性等,所以树脂已经用于例如用于车辆零部件、头盔、电机部件、纺丝装置部件、玩具或管道等的多种用途。
特别是,由于用于家用器具、车辆零部件和玩具等的树脂与身体直接接触,所以该树脂应该是环境友好的,并且具有令人满意的表面硬度。然而,当树脂通常暴露于外面预定时间或更长时间时,由于空气中的氧气和臭氧或者太阳光等树脂易于褪色和分解。为了改善树脂的低耐候性和低的耐冲击性,通常已经将额外的涂布或电镀工艺应用于树脂。然而,该涂布或电镀工艺降低了制备塑性树脂工艺的经济性和效率。此外,当应用涂布或电镀工艺时,在涂布或电镀工艺本身或产品处理过程中可能产生大量的有害物质。
因此,已经提出能够改善树脂的耐划痕性、耐热性和耐候性而无需涂布或电镀工艺的多种方法。例如,已经提出通过将无机粒子加入到树脂中改善例如耐磨性和刚性等的物理性能的方法。然而,根据这些方法,由于无机粒子的加入,塑性树脂可能变得更加难以加工,并且具有降低的耐冲击性和光泽度。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本申请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树脂共混物、树脂粒、使用它们制备树脂模制品的方法以及树脂模制品
技术方案
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树脂共混物,该树脂共混物包含第一树脂和第二树脂,所述第二树脂在侧链上具有由下面化学式1表示的疏水官能团,以及第二树脂与所述第一树脂的表面能差在25℃为0.1至20mN/m,所述树脂共混物能够形成层分离结构。
[化学式1]
在化学式1中,R1为具有1至16个碳原子的烷基,R2为单键(single bond)或具有1至16个碳原子的亚烷基,Ra至Rf各自独立地为具有1至16个碳原子的烷基,以及n为1至100的数。
本申请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树脂粒,该树脂粒包括:包含第一树脂的核,和包含第二树脂的壳,所述第二树脂在侧链上具有由化学式1表示的疏水官能团,以及第二树脂与所述第一树脂的表面能差在25℃为0.1至20mN/m。
本申请的又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树脂模制品,该树脂模制品包括:第一树脂层;在所述第一树脂层上形成的第二树脂层,和包含第一树脂和第二树脂且在所述第一树脂层和第二树脂层之间形成的界面层,其中,所述第二树脂层包含在侧链上具有由化学式1表示的疏水官能团的第二树脂。
本申请的再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制备树脂模制品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使所述树脂共混物熔融,形成熔体共混物,以及对所述熔体共混物进行加工,形成层分离结构。
本申请的还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制备树脂模制品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使所述树脂粒熔融,形成熔体共混物,以及对所述熔体共混物进行加工,形成层分离结构。
下文,将详细描述根据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的树脂共混物、树脂粒、使用它们制备树脂模制品的方法以及树脂模制品。
在本申请中,术语“共混物”可以为至少两种不同树脂的共混物。所述共混物的种类不受特别限制,但是所述共混物可以包括在一种基体中混合至少两种树脂的情况,或者至少两种树脂粒混合的情况。特别地,如在图1中所示,一种混合有至少两种树脂的基体可以为包含至少两种树脂11组合物的树脂粒10。另一方面,如在图2中所示,至少两种树脂粒混合的情况包括至少两种树脂粒20和21混合的情况,树脂粒20和21各自包含一种树脂。不同的树脂可以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能。例如,物理性能可以包括表面能、熔体粘度或溶解度参数。
术语“熔融加工”可以表示在熔融温度(Tm)或更高的温度下使树脂共混物熔融从而形成熔体共混物和使用所述熔体共混物形成所需的模制品的工艺,其实例包括注塑成型、挤出成型、中空成型、传递成型、簿膜吹塑、纤维纺丝、压延成型、热塑成型或泡沫塑料成型等。
术语“树脂模制品”可以表示由树脂共混物形成的树脂粒或产品。所述树脂模制品不受特别限制,但是,例如可以包括车辆零部件、电子器件元件、机械部件、功能膜、玩具或管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LG化学株式会社,未经LG化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8005811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