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指向性扬声器有效
申请号: | 201280045554.2 | 申请日: | 2012-08-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14586B | 公开(公告)日: | 2016-10-26 |
发明(设计)人: | 今野文靖;武田克 | 申请(专利权)人: |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4R7/00 | 分类号: | H04R7/00;H04R1/40;H04R3/00;H04R17/00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刘婷 |
地址: | 日本国***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指向 扬声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声音信息仅向特定的对象传递的指向性扬声器。
背景技术
目前,为了将声音信息仅向特定的对象传递,而使用指向性扬声器。指向性扬声器构成为,使成为声音信息的可听声信号与超声波域的载波重叠而向压电元件输入,使设有压电元件的振动板振动而产生声波。该指向性扬声器的结构剖视图如图12所示。
在指向性扬声器101的振动板103上粘贴有压电元件105作为振动产生源。振动板103具有使用绝缘性粘接剂111粘贴到在基体107上固定的电极109的前端部这样的结构。而且,压电元件105通过引线113与各电极109连接。需要说明的是,为了增大来自指向性扬声器101的声压,也可以粘贴共振子115(例如专利文献1)。
通过这样的结构,从外部的电路(未图示)将可听声信号与超声波域的载波重叠而得到的信号经由电极109、引线113向压电元件105输入,由此,压电元件105和振动板103发生振动,能够将声音信息仅向特定的对象即电子设备等的使用者传递。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245731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使可听声信号与超声波域的载波重叠而向压电元件输入,由此使设有压电元件的振动板振动来产生声波的指向性扬声器。在该指向性扬声器中,振动板经由在振动板的外周设置的多个梁而固定于固定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指向性扬声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2A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指向性扬声器的振动部的俯视图。
图2B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指向性扬声器的振动部的振动时的立体图。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指向性扬声器的组装立体图。
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指向性扬声器的振动部的其它结构的俯视图。
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指向性扬声器的振动部的其它结构的俯视图。
图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指向性扬声器的振动部的其它结构的俯视图。
图7A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指向性扬声器的振动部的俯视图。
图7B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指向性扬声器的振动部的振动时的立体图。
图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指向性扬声器的振动部的俯视图。
图9A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指向性扬声器的振动部的压电元件的俯视图。
图9B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指向性扬声器的振动部的振动板的俯视图。
图9C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指向性扬声器的振动部的俯视图。
图1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指向性扬声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1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的指向性扬声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12是现有的指向性扬声器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进入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说明之前,说明图12所示的现有结构的问题。
在图12所示的指向性扬声器101中,粘贴有压电元件105的振动板103通过绝缘性粘接剂111而粘贴到电极109的前端。因此,振动板103 的周围成为自由端。而且,绝缘性粘接剂111的刚性低。因此,当向压电元件105输入信号时,振动板103以通过绝缘性粘接剂111粘贴的部分为节点而向图12的上下方向振动。即,若振动板103中的位于电极109之间的部分向下方挠曲,则自由端向上方挠曲,若振动板103中的位于电极109之间的部分向上方挠曲,则自由端向下方挠曲。通过这样的动作而产生声波。然而,由于振动板103的振动,在绝缘性粘接剂111上反复施加应力。在这样的状态下,若由于周围的温湿度的影响等而使绝缘性粘接剂111的劣化加剧,则振动板103可能会从电极109的前端剥离。
相对于此,若取代绝缘性粘接剂111而使用金属接合等的更高刚性的材料进行固接,则剥离的可能性减少。然而,由于难以产生自由端的振动,因此相应地声压下降。
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解决这种课题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指向性扬声器的分解立体图。图2A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指向性扬声器的振动部的俯视图,图2B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指向性扬声器的振动部的振动时的立体图。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指向性扬声器的组装立体图。图4~图6分别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指向性扬声器的振动部的其它结构的俯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未经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8004555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