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变焦镜头和成像设备无效
申请号: | 201280041662.2 | 申请日: | 2012-08-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65282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30 |
发明(设计)人: | 齐藤广树;长伦生;伊藤彻 | 申请(专利权)人: |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G02B15/16 | 分类号: | G02B15/16;G02B13/18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李江晖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变焦镜头 成像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变焦镜头,并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有利地用于小型摄影机等中的变焦镜头。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设有这种变焦镜头的成像设备。
背景技术
迄今为止,作为具有大约2.5的变焦比的宽视场角变焦镜头,已知一种两组式变焦镜头,所述变焦镜头由从物体侧顺序地设置的具有负折射本领的第一透镜组和具有正折射本领的第二透镜组形成,其中变焦距通过使第一和第二透镜组沿光轴方向移动来执行。这类变焦镜头有利地被用于小摄影机等。
例如,专利文献1描述了一种两组式变焦镜头,其中第一透镜组由从物体侧顺序地设置的四个透镜(即,负透镜(具有负折射本领的透镜)、负透镜、负透镜、和正透镜(具有正折射本领的透镜))形成(示例1)。
进一步地,专利文献2描述了一种两组式变焦镜头,其中第一透镜组由从物体侧顺序地设置的四个透镜(即,负透镜、正透镜、负透镜、和正透镜)形成(示例1)。
更进一步地,专利文献3描述了一种两组式变焦镜头,其中第一透镜组由从物体侧顺序地设置的四个透镜(即,负透镜、负透镜、负透镜、和正透镜)形成,并且第二透镜组也由从物体侧顺序地设置的四个透镜(即,正透镜、正透镜、负透镜、和正透镜)形成(示例1)。
进一步地,专利文献4描述了一种两组式变焦镜头,其中第一透镜组由从物体侧顺序地设置的四个透镜(即,负透镜、正透镜、负透镜、和正透镜)形成,并且第二透镜组也由从物体侧顺序地设置的四个透镜(即,正透镜、正透镜、负透镜、和正透镜)形成(示例4)。专利文献4进一步描述了在近轴区域中在物体侧凹入的物体侧表面的透镜用作第一透镜组中从物体侧开始的第二透镜。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未审查专利公开No.2002-277737
专利文献2:日本未审查专利公开No.2004-021223
专利文献3:日本未审查专利公开No.2010-044235
专利文献4:日本未审查专利公开No.11(1999)-223768
发明内容
上述变焦镜头具有以下问题。即,专利文献1中所述的变焦镜头具有宽视场角和大变焦比,但是在畸变像差方面仍然具有改进的余地,专利文献2中所述的变焦镜头具有宽视场角,但是变焦比小且F数大,专利文献3中所述的变焦镜头具有宽视场角和大变焦比,但是畸变像差大,以及专利文献4中所述的变焦镜头具有窄视场角和大F数。
鉴于上述情况已经形成了本发明,并且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小F数且诸如畸变像差等的像差被良好校正的变焦镜头。
本发明的又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通过利用如上所述的变焦镜头具有令人满意的光学性能的成像设备。
根据的本发明的第一变焦镜头是大致由从物体侧顺序地设置的具有负折射本领的第一透镜组和具有正折射本领的第二透镜组构成的变焦镜头,其中:
变焦距通过移动第一透镜组和第二透镜组来执行;
第一透镜组大致由四个透镜构成;
第一透镜组中从物体侧开始的第二透镜的物体侧表面是在近轴区域中在物体侧的凹面;以及
当第一透镜组中从物体侧开始的第二透镜的物体侧表面和图像侧表面的近轴曲率半径被分别视为rG12F和rG12R时,变焦镜头满足以下给出的条件表达式:
2.0<(rG12F+rG12R)/(rG12F-rG12R)<30.0-----(1-1)。
如这里所使用的术语“大致由第一透镜组和第二透镜组构成”表示包括其中除了透镜组之外还包括大致没有折射本领的透镜、除了透镜之外的光学元件(例如,孔径光阑、玻璃罩等)、透镜法兰、透镜镜筒、图像传感器、机械部件(例如照相机振动校正机构)等的情况。在这方面,这同样应用于“第一透镜组大致由四个透镜构成”的描述以及关于随后将被论述的第三变焦镜头的“第二透镜组大致由从物体侧顺序地设置的具有正折射本领的第一透镜、具有正折射本领的第二透镜、具有负折射本领的第三透镜、和具有正折射本领的第四透镜构成”的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富士胶片株式会社,未经富士胶片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8004166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