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转向轴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80038656.1 | 申请日: | 2012-08-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17475B | 公开(公告)日: | 2016-10-12 |
发明(设计)人: | A·赫本斯特雷特;H-D·勒夫勒;T·迈尔 | 申请(专利权)人: | 戴姆勒股份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1/20 | 分类号: | B62D1/20;F16D1/08;F16D3/38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11247 | 代理人: | 吴鹏;殷玲 |
地址: | 德国斯*** | 国省代码: | 德国;DE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转向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机动车的在转向轴与转向接合装置的接口上的转向轴装置。
背景技术
迄今为止所实施的转向轴在下方与转向接合装置的直接螺纹连接在来自排气系统、催化器、发动机和管线的封装环境中只有以相当大的耗费才能实现。在此,转向轴在下方横向于转向轴方向地与转向接合装置进行螺纹连接。这一方面具有可触及性差的缺点,另一方面在对用于不同发动机变体和转向位置(如左驾车型和右驾车型)的可触及性进行优化时使变体数量提高,此外极少或甚至根本不能遵守标准安装顺序、如安装排气系统的时间点。对于装置方案的另一种安置,省去了转向接合装置并且在下方只使用转向轴,其中当然在此不利的是,车身与底盘装配(Hochzeit)过程中发动机沿Z方向的抬高无法实现并且预装配的发动机/传动机构单元(动力总成)与底盘单元的结合由此无法实现。
DE102008006497A1说明了一种用于连接转向轴和转向接合装置的安装结构。将转向轴的末端引入到转向接合装置的端侧容纳区域中,其中该安装结构包括一装置以实现转向轴与转向接合装置的基本同轴的取向。由于可以避免转向轴和转向接合装置的手动同轴取向,所以实现了转向轴和转向接合装置的自动结合。为此,转向轴在那里具有端侧的钩元件,从转向接合装置的端侧容纳区域突出的拉带环在车身与底盘装配之前挂入到该钩元件中。通过对拉带环的牵拉,所述钩元件与转向轴的末端一起被引入到转向接合装置的端侧容纳区域中,以便在那里进行螺纹连接。
文献DE102005006251A1针对的问题是,简化转向轴在机动车上的装配。对此该转向轴具有气缸体和可伸缩地插入其中的活塞杆体,该转向轴在一个端部与方向盘可连接而在另一端部通过转向接合装置与转向传动装置可连接。该转向轴具有气动接口,该气动接口与气缸室连通,该气缸室设置在气缸体内并且由活塞杆体轴向限制,其中该活塞杆体通过气缸室的压力加载从气缸体驱动出来。因此不必由手将为了连接到转向接合装置而设置的轴端部拉入到发动机室中,而是可以通过压力加载移入到发动机室中,对此不需要接触所述的轴端部。而且转向轴端部与转向接合装置在此垂直于转向轴方向进行螺纹连接。
由于狭窄的结构空间状况,转向系通常会阻碍发动机模块与车身的安装。使转向接合装置与转向轴的端部相连接的中间件的提供实现了,该中间件在其与转向轴螺纹连接的连接部位处能在松动状态下、即未拧紧的情况下摆开,以方便发动机模块的安装。转向轴可以沿方向盘方向被推回一段距离。在安装发动机之后,所述中间件必须重新与转向轴连接。由于进行手工操作的结构空间只允许很小的活动余地并且连接配套件在视觉上很不容易看清,所以这对于装配工人而言是极为困难的。
发明内容
基于现有技术产生了下述任务,即不仅简化转向轴端部与转向接合装置的结合,而且实现一种结构,该结构使结合的转向轴与转向接合装置端部在正确的相对位置相互连接。
该任务通过具有权利要求1的特征的转向装置解决。该装置的改进方案在从属权利要求中实现。
根据本发明的转向装置的第一实施例具有转向轴,所述转向轴具有转向轴连接部,所述转向轴连接部通过中间件以毂形式与转向接合装置的叉头连接。在此按本发明,转向轴连接部和中间件作为插接配套件设置在相互面对的端部上,为此目的它配备有至少一个沿纵轴向定向的槽榫导向元件对,它提供传递转矩的强制引导。导向元件对的第一导向元件设置在转向轴连接部上,并且与第一导向元件对相对应的第二导向元件对设置在中间件上。此外,该转向装置提供有上紧装置,该上紧装置在插接位置中使插接配套件彼此上紧。
基于按照本发明的导向元件,所述导向元件可由装配人员轻易地触摸到和/或在视觉上感知到,转向轴与联轴器的中间件可以通过有利的简单的方式结合,其中它们通过预定的引导总是相对彼此占据正确的相对位置。所述上紧装置基于压紧力如此连接插接配套件,使得插接配套件的不期望的松脱在行驶运行中被禁止。
通过槽榫形成的导向元件仅仅沿着转向轴轴线延伸。因此实现了插接配套件的无上紧的并且对于装配人员容易实现的可操作性,以便实现插接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戴姆勒股份公司,未经戴姆勒股份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8003865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