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真空绝热元件有效
| 申请号: | 201280034878.6 | 申请日: | 2012-07-0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49658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08 |
| 发明(设计)人: | C·恩宁格;M·泽尔迈尔;J·施特尔策 | 申请(专利权)人: | BSH家用电器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25D23/02 | 分类号: | F25D23/02;F16L59/065 |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72002 | 代理人: | 侯鸣慧 |
| 地址: | 德国*** | 国省代码: | 德国;DE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边框 真空绝热 支撑体 制冷器具 抽真空 包围 | ||
一种真空绝热元件包括接收有多孔的、抽真空的支撑体的壳(2)和边框(3),该边框包围所述支撑体并且所述壳(2)的边缘固定在该边框上。该真空绝热元件尤其可以构成制冷器具的门。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在构造制冷器具、尤其是构造家用制冷器具时使用的真空绝热元件。这样的真空绝热元件由DE10342859A1已知。
真空绝热板普遍性地由高度防扩散的塑料薄膜和多孔的填充材料(例如硅土、沸石、玻璃纤维、聚氨酯泡沫或者类似物)构成,所述填充材料被该薄膜气密地包裹住并且保持在负压下。真空绝热板在壁厚度小的情况下具有卓越的隔热特性,但是由于其费事的制造而昂贵,并且它们在制冷器具制造中难以操作,因为与以传统方式使用的聚氨酯泡沫相比,它们不无缝地接合到预制的、空心壁的壳体中。
因此,如果在制冷器具的壳体中安装真空绝热板,常用的是,构成壳体的壳的内部空腔仅部分地以真空绝热板填充,其方式是,真空绝热板被粘接在壳的内部表面上,并且壳的空腔的未被真空绝热板占据的剩余容积要被聚氨酯泡沫膨胀填满。这种做法也不完全令人满意,因为用于固定真空绝热板所必需的粘接剂价格昂贵并且粘接过程本身包括复杂并耗时的操作步骤和按压步骤。此外,聚氨酯泡沫的阻热效果明显不如真空绝热板的阻热效果,从而聚氨酯泡沫的在真空板边缘旁边经过地在壳体的整个壁厚度上延伸的部分形成制冷器具的存放室和其周围环境之间的热桥。
本发明的任务在于,提出一种真空绝热元件,该真空绝热元件无需任何发泡填充的区域以使得能够以对于使用在制冷器具制造中所要求的尺寸精度来制成。
制冷器具尤其指家用制冷器具,即用于家庭中的家用或者也可用于餐饮领域中的制冷器具,并且尤其用于在确定的温度下储存家庭常用量的食物和/或饮料,例如冷藏柜、冷冻柜、冷藏冷冻组合柜、冷冻箱或者储酒柜。
该任务得以解决,其方式是,在具有接收多孔的支撑体的壳的真空绝热元件中,所述壳的边缘固定在包围所述支撑体的边框上。
与多孔的支撑体被包裹在易弯曲的、与支撑体的形状相匹配的薄膜之间的传统的真空绝热板相比,所述壳优选为弯曲刚性的,以避免由于从外起作用的空气压力引起的变形或者说以实现使支撑体与壳形状匹配。
这种形状匹配尤其在支撑体包括松散的、颗粒状的材料时能够容易地实现,所述材料在抽真空之后才在从外部挤压的空气压力的影响下获得确定的形状。
优选地,所述壳的所述边缘由平坦的突缘构成,并且,所述边框贴靠地固定在所述突缘的第一主表面上。这样的结构非常适合用于将具有大尺寸的板形真空绝热元件加工在边框或者说突缘的平面中,例如对于构造用于制冷器具的隔热壳体所需要的真空绝热元件那样。
所述壳的接收所述支撑体的隆起可以被保护免受损害,其方式是,所述隆起从所述突缘的第一主表面中看延伸穿过所述边框的开口。
为了支持所述支撑体的足够的壁厚度,所述隆起可以超过所述边框的背离所述突缘的一侧突出。
所述边框符合目的地由多个空心的型廓元件和分别插入到所述空心的型廓元件的空腔中并使所述型廓元件连接的角度件接合成。
为了使通过角度件的热传导最小化并且仍然确保足够的可负载性,所述角度件优选具有框架结构。
薄膜可以被封到所述壳的所述边缘上,以密封地包裹住所述支撑体。
这样的薄膜优选被封到所述突缘的与所述第一主表面对置的第二主表面上。
还符合目的的是,所述支撑体被包裹在所述壳和一刚性的外壳之间。
这种刚性的外壳可以与所述壳共同构成支撑体的气密的外罩。然而优选的是,所述支撑体如以上提出的那样被包裹在所述壳和所述薄膜之间,从而所述刚性的外壳能够用于保护薄膜免受损坏。因此,所述刚性的外壳不必直接邻接真空并且因此不经受由于空气压力而引起的变形。这尤其在所述真空绝热元件的所述刚性的外壳在使用中保持可见时是有利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BSH家用电器有限公司,未经BSH家用电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8003487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