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改进聚异氰脲酸酯刚性泡沫体的原始强度的多元醇制剂无效
申请号: | 201280031161.6 | 申请日: | 2012-05-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19904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05 |
发明(设计)人: | M.J.斯科隆斯基;K.R.弗拉赫蒂;J.吉梅内兹;裴佑晟;G.里斯塔 | 申请(专利权)人: | 陶氏环球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G63/00 | 分类号: | C08G63/00;C08G18/00;C08J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吴培善 |
地址: | 美国密***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改进 聚异氰脲酸酯 刚性 泡沫 原始 强度 多元 制剂 | ||
发明背景
发明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涉及一种多元醇制剂,其包括用于制备聚异氰脲酸酯刚性泡沫体的某些聚酯多元醇。此类泡沫体在生产复合元件上是特别有用的。
相关现有技术的叙述
聚异氰脲酸酯泡沫体有能力通过选择用于形成该聚合物的原材料来适合于具体应用。刚性种类的聚异氰脲酸酯泡沫体用作器具绝缘泡沫体和其他热绝缘应用。
刚性聚异氰脲酸酯泡沫体可以通过使用连续方法或不连续方法来生产。在连续方法中,也称双带层压(DBL)方法,通常将呈连续的护面片才(facing sheet)形态的两个“护面(facing)”彼此平行定位,其中一个在另一个上面。将该护面驱送到传送带上,其具有的作用为:既加热该护面又保持该护面在适当的位置。就在进入传送带之前,将一定量的用于泡沫体层的制剂输送在较低的护面上,从而将上升的泡沫体夹在较低的和较高的护面之间。该泡沫体还在侧面上受到限制,即,横向限制。当原料沿传送带移动时,就完成了包括发泡的聚合过程。在退出传送带之后,将板切成所需的长度。在一些连续的方法中,将单个面片和起第二面片作用的传送带一起使用,其中泡沫体层形成在该单个面片和传送带之间。
原始强度是脱模材料的初始强度性能的量度。在DBL方法中,传送带的线速度在生产线的末端处受到板的反应性状况和原始强度的限制。如果对于制剂而言该线速度是太高的话,则在该线的末端的原始强度将会降低,这会在生产线的末端导致不可接受的板的后-膨胀和其他不希望有的效果,这些效果包括由于堆叠和加工而导致的收缩、变形和损坏。提高原始强度和相应的线速度的尝试已经包括提高制剂的催化剂水平。然而,已经发现,提高催化剂水平会降低乳白时间和胶凝时间,这可能在泡沫体形成过程中具有有害作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涉及用于制备具有改善原始强度性能的聚异氰脲酸酯刚性泡沫体的某些多元醇,包括此类多元醇的多元醇制剂,以及由此类制剂所生产的泡沫体。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提供了聚酯。该聚酯是至少以下物质的反应产物:
(a)包括80mol%或更高的对苯二甲酸的芳族组分;
(b)至少一种聚醚多元醇,其标称官能度为2,分子量为150到1,000和按该聚醚多元醇的重量计聚氧乙烯含量为至少70%;
(c)至少一种不同于(b)的二醇,其标称官能度为2和分子量为60到250;和
(d)至少一种分子量为60到250和标称官能度为至少3的多元醇;
其中a、b、c和d在反应中所存在的重量百分数如下:20到60重量%的(a)、20到50重量%的(b)、10到30重量%的(c)和5到20重量%的(d)。
在另一个实施方案中,提供了一种多元醇制剂,其中该多元醇制剂包括:
第一多元醇,其是如上所述聚酯多元醇;
至少一种第二聚醚多元醇,其官能度为2到8和分子量为100到2,000;和
其中第一与第二多元醇在多元醇混合物中所存在的重量百分数为20到90重量%的第一多元醇和10到80重量%的第二多元醇。
在另一个实施方案中,提供了用于生产聚异氰脲酸酯刚性泡沫体的反应体系。该反应系统包括:
(A)多元醇制剂,其包括:
(1)如上所述聚酯;
(B)多异氰酸酯组分,
(C)发泡剂;
(D)催化剂;和
(E)任选的添加剂和助剂。
在另一个实施方案中,提供了用于生产聚异氰脲酸酯刚性泡沫体的反应体系。该反应体系包括:
(A)多元醇制剂,其包括
第一多元醇,其是如上所述聚酯多元醇;
至少一种第二聚醚多元醇,其官能度为2到8和分子量为100到2,000;和
其中第一和第二多元醇在多元醇混合物中所存在的重量%为20到90重量%的第一多元醇和10到80重量%的第二多元醇:
(B)多异氰酸酯组分,
(C)发泡剂;
(D)催化剂;和
(E)任选的添加剂和助剂。
在又一实施方案中,提供了制备刚性聚异氰脲酸酯泡沫体的方法。该方法包括:
a.形成一种反应体系,其至少包括:
1.如上所述多元醇制剂;
2.多异氰酸酯组分;和
3.至少一种烃、氢氟碳化合物、氢氯氟碳化合物、氟烃、二烷基醚或氟-取代的二烷基醚物理发泡剂;
4.催化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陶氏环球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未经陶氏环球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8003116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碳化硅籽晶粘接装置
- 下一篇:节能环保的钢铝合金结构阳极钢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