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振动促动器的控制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80030028.9 | 申请日: | 2012-09-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21109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05 |
发明(设计)人: | 古滝麻子;金田正一;上野贤司 | 申请(专利权)人: | 并木精密宝石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4R3/00 | 分类号: | H04R3/00;H04R1/00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19 | 代理人: | 熊传芳;苏卉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振动 促动 控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动态结构的振动促动器的控制方法,上述动态结构的振动促动器具有如下结构:具备磁体和线圈,利用悬架将上述磁体或线圈的一方弹性支撑于壳体内而构成可动体且将另一方固定于壳体内,并通过向上述线圈的信号输入而在上述线圈-磁体间产生相互的磁力,利用该磁力使上述可动体振动。
背景技术
当前,以便携式电话为代表的移动体通信设备具备通过产生体感振动而向使用者告知来电的功能,例如通过使用日本特开2005-096740(以下记载为专利文献1)这种单功能型振动促动器而提供该功能。另外,也可以使用一部分组合日本专利4146346(以下记载为专利文献2)这种多功能型振动促动器而使用能够进行基于单一设备的音响重放和体感振动的产生的机型。以专利文献2为代表的动态结构的多功能型振动促动器能够通过切换向音圈输入的信号的频带而通过膜片的振动进行音响重放和由具有磁体的可动体的振动产生体感振动。
此处,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单功能型振动促动器通过在上述体感振动产生时使输入信号与上述可动体的振动同步来通过控制实现振动输出的高效率化。另外,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多功能型振动促动器能够通过将上述可动体周边的空气用作减振器而通过结构使振动稳定化。以下,将单功能型振动促动器和多功能型振动促动器概括记载为“振动促动器”。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095740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4146346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关于搭载上述的振动促动器的便携式电话,近年来出现了搭载有触摸式面板的机型。与此相伴,在以往仅限于来电告知的振动产生功能方面,要求有对使用者提供触感的功能。
关于这种功能,以往的振动促动器将来电告知作为目的,未要求所谓的上升、下降这一驱动响应性的速度。因此,存在如下问题:若将利用以往的输入信号使专利文献1和2所记载的振动促动器所产生的振动用作触感用的振动,则为了重视高效率化及减振效果的稳定化而使驱动时的响应速度变慢,使用者难以得到触击感。
另外,在带有音响功能的多功能型振动促动器的情况下,在输入信号开始时、驱动电压向反相位波形切换时及信号结束时,产生膜片侧振动的爆破噪声(pop noise)。因此,若利用输入信号的放大等以实现响应速度的缩短,则由膜片侧的振动引起的静电噪声也扩大,作为触感难于仅得到触击感。
针对以上述的问题,本申请记载的发明中,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振动促动器的响应速度的控制方法。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在本发明的控制方法中,在壳体的底面固定有线圈及音圈的振动促动器的控制方法中,使用以下方法:对输入信号的上升时的电压进行升压、在下降时向线圈及音圈输入与振动波形相反相位的波形。
另外,本发明第2方式所记载的控制方法中,使用如下方法:向以使用了上述动态结构的多功能型振动促动器的触摸式面板为代表的触感设备输出振动时,对于向设于多功能型振动促动器的音圈输入的输入信号,在振动的上升时对上述信号的电压进行升压,并在振动的下降时施加半波长量的消隐并输入反相位波形。
另外,本发明第3方式中,使用如下方法:在产生上述体感振动时,向音圈输入的信号使用正弦波信号,并对所输入的正弦波的开始后半波长和停止前波长进行振幅调制。
发明效果
通过使用这种控制方法,本发明记载的结构能够实现由使用了针对振动促动器的上升时的升压和下降时的反相位输入的协同效果带来的响应性的提高,并且也能够缩短对多功能型振动促动器使用了该控制方法时的上升时间及下降时间。
另外,本发明第2方式中,在切换相位前输入半波长量的消隐,由此上述可动体相对于输入信号延迟数毫秒而驱动。因此,能够通过将相位错开而对爆破噪声的产生进行抑制,同时由于相位偏差为数毫秒,因此能够使上述可动体的下降时间的延迟保持为最小限度。
另外,通过使用上述第2方式所记载的控制方法,能够对以往所使用的动态结构的多功能型振动促动器提供触摸式面板操作时的触击感等触感的输出功能。此外,由于不需要以往所使用的触感专用的振动设备,因此能够减少安装机壳中的部件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并木精密宝石株式会社,未经并木精密宝石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8003002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