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冰箱有效
申请号: | 201280028059.0 | 申请日: | 2012-06-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97304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19 |
发明(设计)人: | 小野友良;藤原启司 | 申请(专利权)人: | 夏普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25D23/06 | 分类号: | F25D23/06;F25D1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信慧永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90 | 代理人: | 鹿屹;李雪春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冰箱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隔热箱体内具备真空隔热材料的冰箱。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3公开了现有的冰箱。这些冰箱由隔热箱体构成主体部的箱体,而隔热箱体在外箱与内箱之间填充有发泡隔热材料。外箱的内表面侧设有散热管,散热管上接触设置有真空隔热材料。此时,真空隔热材料的一面上设有用于嵌入散热管的槽部。
此外,散热管由胶带粘贴在外箱内表面上。由此,通过使散热管与外箱稳定地接触,可以使散热管的热量高效传递到外箱。
可是,作为近年来的世界性倾向,要求在产品的制造过程中节省资源、能源,并削减产品运输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等,以降低环境负担。因此,为了在维持现有的外径尺寸的情况下提高能收纳储藏物的有效内容积(省空间化且提高收纳量),金属制外箱的薄壁化必不可少。但是,外箱的薄壁化不仅带来强度降低,而且在通过真空隔热材料与发泡隔热材料的复合构成隔热箱体时,以下的问题变得非常明显。
通常,发泡隔热材料的构成材料发生反应而产生二氧化碳,真空隔热材料的槽部与外箱内表面之间的间隙中充满二氧化碳(也含有发泡剂的环戊烷等)。此时,初期状态的真空隔热材料的槽部内的气体全压与隔热箱体外部的大气压大体相等。另一方面,气体相对于物质的透过能力在压力差一定时通常表示为“气体的扩散系数”与“气体相对于对象物质的溶解度”之积。其中,关于气体的扩散系数,二氧化碳、氮、氧在常温常压的同一条件下差别不大,但是二氧化碳相对于发泡隔热材料的聚氨酯的溶解度比氮和氧都高。
因此,大气中的氮和氧因其相对于槽部内的氮和氧的各分压差慢慢浸透发泡隔热材料而向真空隔热材料的槽部内透过。另一方面,槽部内的二氧化碳利用与大气的分压差,比氮和氧更快地浸透发泡隔热材料并逸出到外部。由此,槽部内的气体全压暂时低于大气压。因此,由于隔热箱体的内部与外部的气压差,外箱沿真空隔热材料的槽部向内侧凹陷。此外,随着二氧化碳逸出隔热箱体外部,大气中的氧和氮充分地浸透到真空隔热材料的槽部内而成为平衡状态时,槽部与大气之间的压力差消失而使凹陷复原。但是,由于到凹陷复原为止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所以存在有损于外箱外观的问题。
为了解决所述问题,专利文献1的冰箱将散热管埋设于真空隔热材料,并将槽部的间隙以极限程度狭小形成。而且,向槽部的间隙注入填充材料。由此,可以防止槽部被二氧化碳充满。此外,专利文献2的冰箱把散热管上粘贴的胶带的一端设置在冰箱外,且将另一端配置在比真空隔热材料的端部更靠内部。由此,由胶带形成从槽部的间隙连通于外部空气的气体流道,可以排出真空隔热材料与外箱的间隙的气体。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7-198622号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4-28349号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昭61-265474号
可是,按照上述现有的冰箱,专利文献1的冰箱将外箱内表面上多列并列设置的长大散热管,准确组装在真空隔热材料上设置的狭小槽内十分困难。此外,也难以控制向槽部注入的填充材料的注入量。因此,填充材料从槽部溢出,在外箱内表面和真空隔热材料接地的区域上使粘贴变得不均匀,由此,产生外箱的外观不良的问题。
此外,专利文献2的冰箱仅对通向机械室的散热管粘贴胶带。因此,并列设置的其他散热管未形成通向外部空气的气体流道。因此,在并列设置的其他散热管所嵌入的槽部处产生外箱的外观不良的问题。
此外,图17是表示现有冰箱的外箱11的局部的断面图。外箱11的内表面上设有散热管33,散热管33由胶带81粘接。此外,外箱11的一个面由热熔胶粘接有真空隔热材料21。此时,真空隔热材料21接近散热管33,一部分与胶带81重叠配置。当在粘贴有真空隔热材料21的外箱11内填充发泡隔热材料13时,发泡隔热材料13与包括外箱11的内表面、真空隔热材料21的外表面和胶带81的上表面的抵接区域S3接触。另一方面,胶带81的上表面施有剥离处理,发泡隔热材料13以比真空隔热材料21和外箱11小的粘接强度与胶带81粘接。发泡隔热材料13在发泡后的冷却时,边牵拉与发泡隔热材料13的抵接区域S3边收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夏普株式会社,未经夏普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8002805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