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磁粘性流体缓冲器有效
申请号: | 201280024748.4 | 申请日: | 2012-05-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62591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05 |
发明(设计)人: | 斋藤启司;岛田美穂 | 申请(专利权)人: | 萱场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16F9/53 | 分类号: | F16F9/53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77 | 代理人: | 刘新宇;张会华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粘性 流体 缓冲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磁粘性流体缓冲器,该磁粘性流体缓冲器利用了表面的粘性因磁场的作用而改变的磁粘性流体。
背景技术
作为安装于汽车等车辆的缓冲器,存在通过使磁场作用于供磁粘性流体通过的流路来使磁粘性流体的表面粘性改变由此使阻尼力改变的缓冲器。
在JP2007-239982A中公开了在装入有磁粘性流体的缸体的轴向的两端部安装有永磁体的磁粘性流体减震器。该磁粘性流体减震器在缸体的外周设置磁轭件,活塞和活塞杆的一部分由强磁性体形成。在该磁粘性流体减震器中,在活塞位于中立区域时,永磁体的磁力不作用于磁粘性流体。另一方面,在活塞越过中立区域而行进时,从永磁体经由活塞杆、活塞以及磁轭件而形成磁电路。由此,永磁体的磁力作用于活塞与缸体之间的磁粘性流体,磁粘性流体的粘度增高,阻尼系数增大。
发明内容
但是,对于JP2007-239982A所记载的磁粘性流体减震器,在活塞越过中立区域而行进时,永磁体的磁力作用于磁粘性流体,从而阻尼系数大幅改变。因此,对于该磁粘性流体减震器,在活塞位于中立区域时以及活塞越过中立位置时,磁粘性流体的粘度、即阻尼系数阶段性地改变。此外,由于采用磁粘性流体覆盖磁场产生装置周围的构造,因此磁场产生装置所产生的磁场容易扩散,无法使磁力高效地作用于磁粘性流体。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磁体安装于缸体的磁粘性流体缓冲器,该磁粘性流体缓冲器通过使磁力高效地发挥作用来使阻尼系数相对于活塞的冲程量连续地改变。
根据本发明的某一技术方案,提供一种使用粘性因磁场的作用而改变的磁粘性流体的磁粘性流体缓冲器,该磁粘性流体缓冲器包括:筒状的缸体,其由非磁性体形成,且在该筒状的缸体的内周装入有磁粘性流体;活塞,其由非磁性体形成,在该活塞与上述缸体的内周之间具有能够供磁粘性流体通过的间隔,且该活塞以滑动自如的方式配置在述缸体内;活塞杆,其连结上述活塞;以及磁体部,其安装于上述缸体而使磁场作用于上述缸体内;上述磁体部包括:永磁体,其具有沿着上述缸体的外周而成的内周形状;以及环状构件,其由磁性体形成,且配置在上述永磁体的外周侧。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及本发明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磁粘性流体缓冲器的剖视图。
图2A是图l的IIA-IIA剖视图。
图2B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磁粘性流体缓冲器的永磁体的图。
图3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磁粘性流体缓冲器的作用的图表。
图4A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磁粘性流体缓冲器的活塞、缸体以及磁体部的剖视图。
图4B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磁粘性流体缓冲器的永磁体的图。
图5A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磁粘性流体缓冲器的变形例的活塞、缸体以及磁体部的剖视图。
图5B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磁粘性流体缓冲器的变形例的永磁体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首先,参照图1,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磁粘性流体缓冲器100的整体结构。图1是磁粘性流体缓冲器100的剖视图。
磁粘性流体缓冲器100是通过使用粘性因磁场的作用而改变的磁粘性流体来使针对沿轴向施加的力的阻尼系数能够改变的阻尼器。磁粘性流体缓冲器100形成为,其阻尼系数根据活塞21的冲程量而成比例地改变。
磁粘性流体缓冲器100包括:筒状的缸体10,在其内周装入有磁粘性流体;活塞21,其以沿缸体10的轴向滑动自如的方式配置在缸体10内;活塞杆22,其连结活塞21;以及磁体部30,其固定于缸体10的外周而使磁场作用于缸体10内。
装入到缸体10内的磁粘性流体是表面的粘性因磁场的作用而改变的液体,且是使具有强磁力的微粒分散在油等液体中而成的液体。磁粘性流体的粘度根据所作用的磁场的强度而改变,且在未受到磁场影响的情况下最低。
缸体10包括:圆筒部11,其形成为在该圆筒部11的两端具有开口部的圆筒状;以及头部构件12和底部构件13,其安装在圆筒部11的两端的开口部。
圆筒部11具有螺纹接合部11a和螺纹接合部11b,该螺纹接合部11a形成于一侧的开口部的内周,该螺纹接合部11b形成于另一侧的开口部的内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萱场工业株式会社,未经萱场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8002474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