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膜和生物结构的染料有效
申请号: | 201280023468.1 | 申请日: | 2012-03-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74725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06 |
发明(设计)人: | D·德索萨马丁斯;B·小鲁宾斯;A·A·德索萨菲略;M·玛雅 | 申请(专利权)人: | 凯敏工业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K49/00 | 分类号: | A61K49/00;G01N1/30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72002 | 代理人: | 过晓东 |
地址: | 美国***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生物 结构 染料 | ||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于2011年3月29日提交的第61/468,838号美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该申请整体援引加入本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单独或与其他染料组合使用的一种或多种天然染料在制备用于染色膜和生物结构以促进手术操作期间它们的鉴定的组合物中的用途,并且涉及单独或与其他染料组合使用的一种或多种天然染料染色膜和生物结构以促进手术操作期间它们的鉴定的用途以及它们的组合物。本发明还涉及在手术操作期间保护暴露的组织和细胞免于光损伤的一种或多种天然染料组合物的用途。本发明还涉及单独或与合成染料组合使用的一种或多种天然染料用于体外和眼睛表面的组织病理学染色的用途。本发明进一步涉及一种或多种天然组合物在眼睛中的局部使用。
背景技术
各种医药领域的手术通常要求观察以及在某些情况下除去易损的膜,其在大部分情况下是薄且半透明的。在一些手术操作中,需要除去这些膜。考虑到充分地鉴定每种膜的难度,这一步骤在技术上非常复杂。
手术中使用活体染料来染色人组织已经进行了超过30年。眼科学中使用活体染料来染色视网膜组织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35。眼科医师Sorsby在1939年36以及较晚些时候Gifford在1940年37开始静脉内注射Kiton-fast-green V、Xylene-Fast-green B和荧光素。在1969年,Kutschera开始玻璃体内注射专利蓝以染色视网膜组织并确定视网膜脱落中的视网膜断裂38。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玻璃体切除术的引入使得能治疗视网膜的严重疾病,如糖尿病视网膜病、黄斑裂孔和视网膜脱落。玻璃体切除术手术技术涉及除去眼内玻璃体凝胶、取出所有视网膜前膜并且用平衡盐溶液、气体或硅油恢复眼容量。由于组织的薄且半透明的性质,例如在治疗由视网膜脱落所引起的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纤维胶质视网膜外层膜和内界膜(ILM)中,除去视网膜前膜由技术上困难的手术步骤组成1,2。一些研究已经证实了除去这些微结构的作用而医源性引起的视网膜并发症。
在染色玻璃体切除术中使用手术中染料是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最新的进展之一3。这种技术首先由Burk et al.在2000年描述。在这一工作中,活体染料吲哚菁绿(ICG)证实了对细微ILM的高亲和力4。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之前难以进行的除去ILM和视网膜外层膜变得容易很多,这增加了解剖和功能上成功的比例5-6。然而,最初的热情被临床实验后的顾虑所代替证实了与ICG的使用相关的临床手术后并发症,例如视野和视网膜色素上皮改变7-12。体外和诸如小鼠、兔和猪的不同动物模型中的体内研究确定了视网膜细胞中的剂量依赖性ICG毒性13-16。染色玻璃体切除术中ICG的有害效应促使科学界研究毒性较低的活体染料。染色玻璃体切除术的研究和临床中首先使用的染料有台盼蓝(AT)和专利蓝(AP)。然而,这些染料的可接受性是有限的,因为它们对ILM和其他视网膜前膜化学亲和力较低,并且对于它们的生物安全性也没有明确的指标17-21。
自那之后,全世界的一些研究人员意图对此进行进一步研究以发现具有高性能且染色眼内结构对视网膜安全的染料。在对理想染料的研究中,本发明提出使用天然染料,包括使用为视网膜的组成型结构的色素,作为用于染色玻璃体切除术或需要或有助于限定层或边界以在操作或过程期间指导健康护理提供者的其他手术或程序中的新替代性染料。
文献PI0311609-3公开了包含叶黄素和玉米黄素的组合物及该组合物作为婴儿营养来源的用途,其目的以及组合物、剂量、制剂、给药模式、使用情况和制备方法与本申请完全不同。
文献JP2008138158涉及提取自蚕茧的黄色色素以及黄色染料、人工着色剂(color)、UV过滤剂和抗氧化剂。
文献EP1075284B1涉及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使用活体染料来促进手术操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凯敏工业公司,未经凯敏工业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8002346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