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双人休闲自行车有效
申请号: | 201220748431.2 | 申请日: | 2012-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032829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03 |
发明(设计)人: | 金宙渊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轮翼运动器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K3/12 | 分类号: | B62K3/12;B62K3/14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三利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2107 | 代理人: | 徐慰明 |
地址: | 301721 天津市武清***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双人 休闲 自行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自行车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人休闲自行车。
背景技术
由于工业的进步,国民生活水准提高,汽、机车的使用有逐年提高的趋势。
但由于汽、机车所排放出的废气会对空气造成污染,严重影响到地球的温室效应,进而对自然生态产生破坏。于是,有许多人大力提倡骑乘自有车以作为代步的工具,不仅可减少汽车的使用而有助于环保及节省能源,更可增加运动机会及趣味而有益健康,而且该等自行车成本能廉,非常适合大众化消费。
自行车作为一人单骑,在上坡时非常费力,而自行车带人则更感不便,同时体现不出合作协同的精神,而双人自行车则可克服单人骑行的缺陷。然而,目前双人自行车为了要使两人同时踩脚踏板,又不互相的碰触,所以,在设计上车身必须予以加长,然而,加长后的车身在视觉上有着不协调的感觉,而且加长后的车身在骑乘时,转弯的半径也相对地增大,并且极易因重心的不稳而摔倒;目前有些企业为了使骑行者更加省力,在后脚踏板的位置安装一个变速器,但经过实践表明该变速器对骑行者并无省力,反而增加了企业的制造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双人休闲自行车,便于双人骑行以及上下车。
本实用新型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双人休闲自行车,包括传动装置、前后车轮、以及支承在前后车轮上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主要由上管、中管、下管、前支撑管、前座支撑管、后座支撑管以及前叉、后叉构成,所述上管的前端与前叉固接、上管的后端分别与下管的后端以及后座支撑管的下端固接并支承在后中轴上;所述中管的一端固定在后座支撑管上、另一端支承在前中轴上;所述下管的两端分别支承在前中轴上和后中轴上;所述前座支撑管支承在前中轴上;所述后座支撑管与所述后叉固接。
所述传动装置中的后链轮上设有变速器。
后车把安装在所述前座支撑管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上管、中管、下管相互交叉焊接的固定方式,缩小了自行车的体积,同时,便于使用者上下车;由于只有一个后变速器,一方面降低了企业的制造成本,另一方面,更加便于使用者骑行。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上管;2、中管;3、下管;4、前支撑管;5、前座支撑管;6、后座支撑管;7、前叉;8、后叉;9、后中轴;10、后车把;11、前中轴;12、变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一种双人休闲自行车,包括传动装置、前后车轮、以及支承在前后车轮上的车架,所述车架主要由上管1、中管2、下管3、前支撑管4、前座支撑管5、后座支撑管6以及前叉、后叉7、8构成,所述上管1的前端与前叉7固接、上管1的后端分别与下管3的后端以及后座支撑管6的下端固接并支承在后中轴9上;所述中管2的一端固定在后座支撑管6上、另一端支承在前中轴11上;所述下管3的两端分别支承在前中轴11上和后中轴9上;所述前座支撑管5支承在前中轴11上;所述后座支撑管6与所述后叉8固接。优选地,为了便于骑行轻松,所述传动装置中的后链轮上设有变速器12。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后车把10安装在所述前座支撑管上。在传动装置中,两个驱动链轮可以设置成通过链条连接在一起共同驱动后驱动轮,也可以设置成分别与后驱动轮连接,进行分别驱动。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上管、中管、下管相互交叉焊接的固定方式,缩小了自行车的体积,同时,便于使用者上下车;由于只有一个后变速器,一方面降低了企业的制造成本,另一方面,更加便于使用者骑行。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轮翼运动器材有限公司,未经天津轮翼运动器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74843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