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实芯聚四氟乙烯绝缘半柔软射频同轴电缆有效
申请号: | 201220740127.3 | 申请日: | 2012-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056068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10 |
发明(设计)人: | 王吉斌;单海龙;张孝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辽宁金环电缆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P3/06 | 分类号: | H01P3/06 |
代理公司: | 沈阳优普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21234 | 代理人: | 张志伟 |
地址: | 110108 辽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聚四氟乙烯 绝缘 柔软 射频 同轴电缆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缆领域,具体是一种实芯聚四氟乙烯绝缘半柔软射频同轴电缆。
背景技术
同轴电缆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传输介质,已广泛使用在通信传输领域中。射频同轴电缆是指有两个同心导体,而导体和屏蔽层又共用同一轴心的电缆。射频同轴电缆绝缘材料采射频同轴电缆系列用物理发炮聚乙烯隔离铜线导体组成,在里层绝缘材料的外部是另一层环形导体即外导体,外导体采用铜带成型、焊接、扎纹;或是采用铝管结构;或是采用编织结构,然后整个电缆由聚氯乙烯材料的护套包住。
随着通信的日益发展,对信号传输用射频同轴电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既要求其良好的传输性能和机械性能,如受力大、柔软性能好而且抗拉性能高,又要求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因此,如何在不降低射频同轴电缆各项电气性能的前提下,优化产品结构,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成为业界急待解决的问题。
现有的同轴电缆,为了满足上述要求,有的采用铜包铝线内导体以获得比较好的抗拉性能和低成本,但其传输性能无法满足要求。有的采用铜线内导体以获得较好的传输性能,但其抗拉性能又受到限制。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实芯聚四氟乙烯绝缘半柔软射频同轴电缆,解决现有同轴电缆无法同时满足抗拉性能、传输性能和生产成本要求等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实芯聚四氟乙烯绝缘半柔软射频同轴电缆,该电缆包括:镀银铜圆线或镀银铜包钢线内导体、实芯聚四氟乙烯绝缘层、镀锡铜线编织层、热浸镀锡层、聚全氟乙丙烯,其中:
镀银铜圆线或镀银铜包钢线内导体的外部为实芯聚四氟乙烯绝缘层,在实芯聚四氟乙烯绝缘层的外部为镀锡铜线编织层,在镀锡铜线编织层的外部为热浸镀锡层,在热浸镀锡层的外部为聚全氟乙丙烯护套。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采用镀银铜圆线或镀银铜包钢线内导体,能减少表面电阻,抗氧化能力强,信号衰减小,从整体上提高了导体的导电能力。
2、本实用新型采用实芯聚四氟乙烯绝缘层,耐高温,使用工作温度达250℃;耐低温,具有良好的机械韧性,即使温度下降到-196℃,也可保持5%的伸长率;耐腐蚀,对大多数化学药品和溶剂,表现出惰性、能耐强酸强碱、水和各种有机溶剂;耐气候,有塑料中最佳的老化寿命。
3、本实用新型采用镀锡铜线编织层外部的热浸镀锡层结构的外导体,解决电缆外来电磁干扰等问题,防止电缆之间的放电损坏,延长使用寿命,使用期可达15年以上。该形式的外导体有较高的抗干扰特性,能使传输的图像信号更清晰。
4、本实用新型采用聚全氟乙丙烯护套,具有优良的耐热性、低磨擦性、不粘性和润滑性、耐化学腐蚀、热稳定性和电绝缘性,加上可熔融加工,所以应用范围广泛、制作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中,1、镀银铜圆线或镀银铜包钢线内导体;2、实芯聚四氟乙烯绝缘层;3、镀锡铜线编织层;4、热浸镀锡层;5、聚全氟乙丙烯(FEP)护套。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芯聚四氟乙烯绝缘半柔软射频同轴电缆,主要包括:镀银铜圆线或镀银铜包钢线内导体1、实芯聚四氟乙烯绝缘层2、镀锡铜线编织层3、热浸镀锡层4、聚全氟乙丙烯(FEP)护套5等,其中:
镀银铜圆线或镀银铜包钢线内导体1的外部为实芯聚四氟乙烯绝缘层2,在实芯聚四氟乙烯绝缘层2的外部为镀锡铜线编织层3,在镀锡铜线编织层3的外部为热浸镀锡层4,在热浸镀锡层4的外部为聚全氟乙丙烯(FEP)护套5。
本实用新型实芯聚四氟乙烯绝缘半柔软射频同轴电缆可用作通讯、电子对抗、导航等射频信号传输系统中的机内连线、延迟线等,其特点是:频率高、衰减低、驻波小、屏蔽性能好、可靠性高及弯曲柔软性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辽宁金环电缆有限公司,未经辽宁金环电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74012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