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推动块与动簧之间错位配合的磁保持继电器有效
申请号: | 201220738802.9 | 申请日: | 2012-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2996731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12 |
发明(设计)人: | 何仲波;钟叔明;铙丽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宏发电力电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H51/01 | 分类号: | H01H51/01;H01H50/58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首创君合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5204 | 代理人: | 连耀忠 |
地址: | 361000 福建省***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推动 之间 错位 配合 保持 继电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磁保持继电器,特别是涉及一种推动块与动簧之间错位配合的磁保持继电器。
背景技术
现有磁保持继电器的结构由磁路系统、接触系统、推动部分和基座组成。磁路系统一般由两个基本对称的磁路组成,包括静止导磁体部件、可动导磁体部件和线圈,接触系统包括动簧部分、静簧部分,推动部分一般由推动块担当。继电器线圈通正向脉冲电压,磁路系统工作,推动块推动动簧部分,使触点接触,继电器动作;线圈通反向脉冲电压,磁路系统工作,推动块推动动簧部分,使触点断开,继电器复归。图1为现有技术的磁保持继电器在触点闭合时的构造示意图,图2为现有技术的磁保持继电器在触点断开时的构造示意图,如图1、图2所示,磁路系统100由铁芯101、线圈102、衔铁部分103和轭铁104组成,轭铁104相当于静止导磁体部件,衔铁部分103含有H型的可动导磁体部件,接触系统300包括动簧部分和静簧部分,动簧部分包括动簧301和动触点302,静簧部分包括静簧303和静触点304,推动部分为推动块200,动簧301和静簧303分别装在相对应的位置,以使得动触点302和静触点304相适配。当继电器线圈102通正向脉冲电压时,衔铁部分103向一边摆动,受衔铁部分103带动,推动块200向一个方向移动,推动块200推动动簧301,使动触点302和静触点304相接触;当继电器线圈102通反向脉冲电压时,衔铁部分103向另一边摆动,受衔铁部分103带动,推动块200向另一个方向移动,推动块200推动动簧301,使动触点302和静触点304相分离。现有技术的这种磁保持继电器,推动块200通常是作用在动簧的相对正反面,在触点闭合时,推动块200是通过与动簧301的作用点201带动动触点302与静触点304相接触,在触点断开时,推动块200是通过与动簧301的作用点202带动动触点302与静触点304相分离,由此可以看出,假设推动块200与动簧301的作用点201到动触点302与静触点304的接触点400的力臂为L1,推动块200与动簧301的作用点202到动触点302与静触点304的接触点400的力臂为L2,则L1与L2是相等的,即,现有磁保持继电器的推动块与动簧之间是等位配合结构。这种等位配合结构,在继电器动作过程中,有利于将磁路系统的能量储存在动簧中而形成一定的弹性势能,从而保证接触部分有一定的超行程和动合压力,但在继电器复归过程中则不利于将磁路系统的能量直接作用到接触部分将其迅速、有力的断开接触系统,而是先将磁路系统的能量先转换为动簧的弹性势能,当积累到足以克服接触系统粘接力的情况下才将接触系统拉断,从而在接触系统断开的过程中产生一个不利的缓冲作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之不足,提供一种磁保持继电器的推动块与动簧之间的错位配合结构,既能够保证继电器动作过程中,接触部分有一定的超行程和动合压力;又使得继电器复归过程中,能够迅速、有力地断开接触系统,从而提高磁保持继电器的性能。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推动块与动簧之间错位配合的磁保持继电器,包括推动块和接触系统,接触系统包括动簧部分和静簧部分,动簧部分包括动簧和动触点,静簧部分包括静簧和静触点,动簧和静簧分别装在相对应的位置,以使得动触点和静触点相适配;动簧的根部被固定,动触点固定在动簧的端部,动簧的末端与推动块相配合;推动块上设有与动簧相配合的第一连接部,第一连接部中设有继电器动作时与动簧相接触的第一作用点和继电器复归时与动簧相接触的第二作用点;所述第一作用点与所述第二作用点的连线偏离推动块的移动方向,且第二作用点的位置比第一作用点的位置更加靠近动触点。
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第一推动体和第二推动体,第一推动体和第二推动体呈错位分布,第一推动体与第二推动体之间通过一弯折体相连接,所述第一作用点设在第一推动体上,所述第二作用点设在第二推动体上。
所述推动块还包括用来与衔铁部分相连接的第二连接部。
所述动簧的末端包括由动簧的主体从动触点位置直向延伸的第一簧片和由动簧的主体从动触点位置折向延伸的第二簧片,所述第一簧片与推动块的第二作用点相配合,所述第二簧片与推动块的第一作用点相配合。
所述动簧由多片簧片相叠构成,多片簧片中的其中一片从动触点位置直向延伸而构成所述第一簧片,多片簧片中的其中另一片从动触点位置折向延伸而构成所述第二簧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宏发电力电器有限公司,未经厦门宏发电力电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73880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