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牵引电机的防污染内油封组件有效
申请号: | 201220733818.0 | 申请日: | 2012-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2992172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12 |
发明(设计)人: | 郭仁;罗小兰;陈剑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车株洲电机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J15/16 | 分类号: | F16J15/16;F16J15/40;F16J15/447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魏晓波 |
地址: | 41200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牵引 电机 污染 内油封 组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牵引电机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特别涉及一种牵引电机的防污染内油封组件,主要用于防止牵引电机轴承内润滑油受到污染。
背景技术
牵引电机在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牵引电机轴承的润滑是保证电机正常运转的前提,内油封是轴承润滑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电机内油封主要起到密封作用,可以防止杂质进入,也能防止润滑油和润滑脂溢出。
内油封入口处在转子导条离心力作用下,形成负压区,为了平衡负压,防止润滑油的泄漏,油润滑的牵引电机一般需要设置气压平衡通道。外界灰尘与砂粒等杂质可能通过气压平衡通道侵入电机油路系统,甚至造成电机固死。电机内油封与气压平衡通道相连通,是构成油润滑路径的重要组成部分。油润滑牵引电机的内油封既要参与平衡气压又要发挥密封作用,这对内油封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牵引电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电机单位体积的负载能力要求越来越大,电机转速要求越来越大,工作温度范围要求越宽。油润滑的电机具有较大的工作温度范围,较高转速和较大负载能力,能够适应牵引电机技术的发展要求。但是,油润滑电机的气压平衡通道可能进入灰尘和沙粒等杂质,影响电机正常运行。
综上所述,如何防止杂质通过气压平衡通道进入油路通道内,实现润滑油和大气的基本分离,改善轴承润滑环境的问题,成为了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提供一种牵引电机的防污染内油封组件,该油封组件实现润滑油和大气的基本分离,防止杂质进入油路,改善轴承润滑环境。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牵引电机的防污染内油封组件,所述防污染内油封组件包括:内油封和内油封密封环,所述内油封与所述内油封密封环固定相连;
所述内油封与所述内油封密封环围合成气压平衡室,所述内油封上开设有气压平衡通道,所述气压平衡通道与所述气压平衡室相贯通;
所述内油封上设置有轴向迷宫结构,所述轴向迷宫结构与所述气压平衡室相贯通。
优选地,所述内油封上设置有径向迷宫结构和回油通道,所述径向迷宫结构与所述回油通道相贯通。
优选地,所述内油封与所述内油封密封环在焊接部处呈圆角连接。
优选地,径向迷宫结构和轴向迷宫结构均为四道迷宫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的防污染内油封组件,由于设置有内油封、内油封密封环以及气压平衡室,气压平衡室能直接平衡转子部位产生的负压,降低了润滑油向油封尾部窜流的几率;由于设置有轴向迷宫结构,润滑油需经过较长迷宫间隙才能到达气压平衡室与大气混合,润滑油和大气基本实现分离。这样,降低了灰尘、砂粒进入电机内部的可能性,改善了轴承润滑环境。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防污染内油封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各标注所表示的技术特征是:
1、内油封,2、内油封密封环,3、气压平衡室,4、气压平衡通道,5、径向迷宫结构,6、轴向迷宫结构,7、回油通道,8、焊接部,9、转子压圈,10、转轴。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核心为提供一种牵引电机的防污染内油封组件,该油封组件实现润滑油和大气的基本分离,防止杂质进入油路,改善轴承润滑环境。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牵引电机的防污染内油封组件,参见图1,该防污染内油封组件包括:内油封1和内油封密封环2,内油封1与内油封密封环2固定相连。优选地,内油封1与内油封密封环2采用焊接方式固定连接,更优选为采用铝焊工艺焊固,内油封1与内油封密封环2在焊接部8处呈圆角连接,连接较为平滑,这样,减小了电机冷却风的风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车株洲电机有限公司,未经南车株洲电机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73381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