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玻璃成型模具有效
申请号: | 201220729186.0 | 申请日: | 2012-12-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007119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19 |
发明(设计)人: | 吴文进;于天来;王培新;李建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光明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3B11/08 | 分类号: | C03B11/08 |
代理公司: | 成都希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26 | 代理人: | 蒲敏 |
地址: | 610100 四川省***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玻璃 成型 模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玻璃成型模具。
背景技术
近年来,各种小型玻璃光学元件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特别是手机摄像头透镜、数码相机透镜等。这些小型的玻璃光学元件通常采用将玻璃原材料用玻璃成型模具进行加热至软化再加压的方法来制造。该方法是先切割研磨制作规定重量和形状的玻璃预制件,然后将其与玻璃成型模具一起加热至玻璃的软化温度以上,再进行加压,冷却后就可以得到玻璃光学元件。其中,前期的机械加工需要大量的工艺周期,而且对玻璃的损耗也比较大。而且将预制件加热时,由于熔融玻璃与模具紧密接触,模具温度也会升得很高,这样模具表面就容易被氧化,损伤模具。
另外一种比较新颖的方法是将熔融的玻璃液直接在模具中就成型为预制件,该方法不需要反复对模具进行加热冷却,能够大大缩短工艺周期,降低成本。但是,使用该方法进行玻璃液成型时,同样存在模具被氧化损伤的情况。而且由于玻璃液出料管口的温度非常高,玻璃液与低温的模具接触,造成表面收缩,玻璃外观形状就不好。
如图1、图2所示,现有的玻璃成型模具包括模具主体1,在模具主体1上设置有成型槽2和散热腔3,成型槽2位于模具主体1的上表面,散热腔3位于模具主体的内部下方。熔融玻璃液5在成型槽2中成型,如图3所示,由于熔融玻璃液5温度比较高,很容易将玻璃成型模具表面氧化,而且高温的熔融玻璃液5与低温的玻璃成型模具接触,会造成玻璃表面收缩,熔融玻璃液5冷却后的外观形状就不好。由于玻璃成型模具与熔融玻璃液5接触,吸收了大量的热量,所以在玻璃成型模具的内部下方设置了散热腔3散热。但是玻璃成型模具被氧化的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解决。
由于用被氧化后的玻璃成型模具得到的光学玻璃元件质量相当差,因此需要不断地更换玻璃成型模具,这样就造成了生产成本的增加。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不易被氧化的玻璃成型模具。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技术方案是:玻璃成型模具,包括模具主体,在所述模具主体上设置有成型槽和散热腔,在所述成型槽底部设置有气孔,所述气孔连通成型槽和散热腔。
进一步的,所述气孔为多个,且均匀分布。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于本实用新型的玻璃成型模具设置有连通成型槽和散热腔的气孔,当从散热腔通入压缩气体后,熔融玻璃液就会悬浮起来,不会与玻璃成型模具直接接触,从而使熔融玻璃液的热量不会直接传导到模具上,这样模具就不易被氧化,同时也可以形成具有良好表面光洁度的光学玻璃元件;另外,压缩气体也带走了大部分热量,缩短了熔融玻璃液的冷却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的玻璃成型模具的主视图的剖视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图3是现有的玻璃成型模具使用时的主视图的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玻璃成型模具的主视图的剖视图;
图5是图4的俯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玻璃成型模具使用时的主视图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4、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玻璃成型模具包括模具主体1,在模具主体1上设置有成型槽2和散热腔3,成型槽2位于模具主体1的上表面,散热腔3位于模具主体的内部下方。本实用新型在成型槽2底部设置有气孔4,该气孔4连通成型槽2和散热腔3。当使用该模具时,在散热腔3中通入压缩气体,压缩气体通过气孔4进入成型槽2中,使落下的熔融玻璃液5受到压缩气体的浮力而悬浮在成型槽2上方,如图6所示,使熔融玻璃液5不与玻璃成型模具直接接触,从而防止了玻璃成型模具的氧化。同时,压缩气体也带走了大部分热量,缩短了熔融玻璃液5的冷却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上述压缩气体可以是压缩的空气或氮气,当然为使玻璃成型模具不被氧化得到更可靠的保障,通入压缩氮气最好。
上述的气孔4为多个,且均匀分布,这样就可以使熔融玻璃液5受到均匀的气体浮力,得到更加良好的表面光洁度的光学玻璃元件。
另外,为使熔融玻璃液5受到全面的气体的浮力作用,散热腔3的横截面大于成型槽2的横截面,这样气孔4就能覆盖熔融玻璃液5的底部,使熔融玻璃液5全方位受到气体的浮力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光明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成都光明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72918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回声消除器
- 下一篇:使用智能装置的车用信息提供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