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三相集成电子式互感器有效
申请号: | 201220728562.4 | 申请日: | 2012-12-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025233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26 |
发明(设计)人: | 韩玉玺;韩志刚;顾翼南;颜睿;叶祖标;陈明洁;汪大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科锐配电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15/18 | 分类号: | G01R15/18;G01R1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之桥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37 | 代理人: | 朱黎光 |
地址: | 100085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三相 集成 电子 互感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三相集成电子式互感器。
背景技术
在电力系统普遍应用的电流电压测量装置中,电压、电流传感器作为电网参数的主要参数测量方式被广泛应用,随着保护功能不断丰富,可靠性要求不断提高,电力系统中已经不再单独依靠电流互感器来提供测量和保护信号,测量和保护装置需要采集三相电流、三相电压、零序电流、零序电压等多个测量信号,目前常见的解决方案是分别采用电压互感器、电流互感器、零序电压互感器、零序电流互感器测量各自的电量信号,使得开关设备体积庞大、接线复杂,成本高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之不足,提供一种集成三相电流、电压和零序电流、电压测量功能、相位误差小、无磁饱和,测量范围大、响应频带宽的三相集成电子式互感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三相集成电子式互感器采用的主要技术方案为:包括本体以及与所述本体相连接的信号转换盒,所述本体内浇注有三相测量组件,所述三相测量组件均包括电压传感器和电流传感器,所述电压传感器采用电容式电压传感器,所述电流传感器采用罗氏线圈,所述信号转换盒内安装有信号转换模块,所述三相测量组件与所述信号转换模块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三相集成电子式互感器还可具有如下附属技术特征:
所述信号转换模块包括相连接的信号放大单元、信号合成单元、信号积分单元以及信号转换单元。
所述信号合成单元将三相电压和三相电流分别进行相序信号矢量相加合成零序电压信号和零序电流信号,所述信号转换单元将所有测量信号转换为电流型信号输出。
所述电压传感器和电流传感器采用同轴安装,所述电压传感器位于所述电流传感器内部,在所述本体上对应所述电压传感器的轴心处开设有预留孔,被测一次导体由所述预留孔穿过所述电压传感器的轴心。
所述电压传感器包括采用同心安装的接地电极、低压电极以及高压电极,所述接地电极、低压电极以及高压电极之间采用环氧树脂进行绝缘。
所述信号放大单元包括一运算放大器A1以及连接在所述运算放大器A1上的电阻R1、R2和可变电阻R3、过压保护二极管D1,可变电阻R3校正所述三相测量组件输出的信号。
所述信号合成单元包括运算放大器A2以及连接在所述运算放大器A2上的电阻R4、R5、R6、R7、R8。
所述信号积分单元包括运算放大器A3以及连接在所述运算放大器A3上的电阻R9、R10、R11、电容C1。
所述信号转换单元包括运算放大器A4以及连接在所述运算放大器A4上的电阻R12、电容C2、保护二极管D2、互感器CT1,所述R12将电流信号转换为电压信号。
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三相集成电子式互感器带来的有益效果为:集成三相电流、电压和零序电流、电压测量功能,分别采用罗氏线圈和电容分压形式分别测量系统电流和电压,没有采用传统电磁式的工频变压器形式,没有传统电磁式互感器的磁滞效应,相位误差小、无磁饱和,测量范围大、响应频带宽。采用三相共体时结构,大大降低安装尺寸,方便使用和维护。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三相测量组件中的其中一相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罗氏线圈的结构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电容电压传感器工作原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信号放大单元的原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信号合成单元的原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信号积分单元的原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中信号转换单元的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做进一步的详述:
如图1至图2所示,按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三相集成电子式互感器的实施例,包括本体1以及与所述本体1相连接的信号转换盒2,所述本体内浇注有三相测量组件3,所述三相测量组件3均包括电压传感器和电流传感器,所述电压传感器采用电容式电压传感器,所述电流传感器采用罗氏线圈31,所述信号转换盒2内安装有信号转换模块21,所述三相测量组件3与所述信号转换模块21相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科锐配电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科锐配电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72856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