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反应炉下料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725564.8 | 申请日: | 2012-12-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002330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19 |
发明(设计)人: | 仰永军;宴荦;许睿;张军军;李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市凯金电池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J4/00 | 分类号: | B01J4/00 |
代理公司: | 东莞市冠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72 | 代理人: | 边晓红 |
地址: | 523000 广东省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反应炉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石油焦和煤焦粉体深加工设备,特别涉及到一种用于石墨反应炉上的下料装置。
背景技术
反应炉主要应用在石油焦或煤焦粉等加工上,使这类物质加热后达到熔融状态,传统的石墨反应炉在反应釜里的时候由于是熔融状态的,所以下料的时候由于下料管与反应釜的温度不一样,导致在反应釜下料口处会冷却凝固而堵塞反应釜下料口,又或者在冷却釜进料口处堵塞,使设备不能连续进行工作,一般的反应炉都是下料采用N2在反应釜中增压和空压机在冷却釜中抽真空来保证物料从反应釜中下落到冷却釜里,但是面对堵塞的状况,这种从上而下的压力差不能保证堵塞的物料顺利下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反应炉下料装置,该装置结构简单,在不改变原有设备的基础上,有效解决使用过程中物料堵塞反应釜下料口或冷却釜进料口的时候通过反吹的方式使物料顺利下落到冷却釜。
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上述目的:
一种反应炉下料装置,包括反应釜和冷却釜,所述的反应釜与所述的冷却釜通过下料管连接,还包括进气管、进料管、第一真空管、第二真空管、尾气管和气体增压管,所述的反应釜上设置进气管、尾气管、第一真空管和进料管,所述的进气管、尾气管、第一真空管和进料管与反应釜连接的位置分别设置阀门,所述的下料管处设置气体增压管,在所述的下料管处并且在下料管与气体增压管连接位置的两侧分别设置反应釜下料口阀门和冷却釜进料口阀门。
所述的反应釜设置在上方,所述的冷却釜设置在下方。所述的下料管一端与反应釜的反应釜下料口连接,另一端与冷却釜的冷却釜进料口连接。所述的进气管、尾气管、第一真空管和进料管与反应釜连接的位置分别设置阀门,该阀门分别为第一阀门、第二阀门、第三阀门和第四阀门。所述的冷却釜与第二真空管连接,并且在所述的第二真空管处设置阀门,该阀门为第五阀门。所述的反应釜下料口阀门位于所述冷却釜进料口阀门的上方。所述的气体增压管设置气体增压管阀门(17)。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在不改变原有设备的基础上,在下料管处设计了用于反向吹料的装置,反应釜下料口阀门下方设置气体增压管,气体增压管下方设置冷却釜进料口阀门,当物料堵塞在反应釜下料口的时候,关闭冷却釜进料口阀门,打开反应釜下料口阀门,通过气体增压管吹气,反向把物料吹上去,再打开冷却釜进料口阀门,由于在工作过程中,反应釜内的气压高,而冷却釜里通过第二真空管抽取冷却釜内的空气形成低压,可以更顺利把物料压下来。反之当物料堵塞到冷却釜进料口处,把反应釜下料口阀门关闭,同样通过气体增压管吹气,把冷却釜进料口处的物料吹下冷却釜。该新型有效解决使用过程中物料堵塞反应釜下料口或冷却釜进料口的时候,都能通过关闭相应管道,通过反吹的方式使物料顺利下落到冷却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物料堵塞反应釜下料口的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物料堵塞反应釜上料口的结构图;
图中1、反应釜;2、冷却釜;3、下料管;4、进气管;5、进料管;6、第一真空管;7、尾气管;8、第二真空管;9、气体增压管;10、第一阀门;11、第二阀门;12、第三阀门;13、第四阀门;14、第五阀门;15、反应釜下料口阀门;16、冷却釜进料口阀门;17、气体增压管阀门;18、堵料;19、反应釜下料口;20、冷却釜进料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说明:
如图1和2所示,一种反应炉下料装置,包括反应釜1和冷却釜2,所述的反应釜1与所述的冷却釜2通过下料管3连接,在所述的反应釜1的底部设置反应釜下料口19,在所述的冷却釜2的顶部设置冷却釜进料口20,所述的下料管3通过反应釜下料口19与冷却釜进料口20连通,还包括进气管4、进料管5、第一真空管6、第二真空管8、尾气管7和气体增压管9,所述的反应釜1上设置进气管4、尾气管7、第一真空管6和进料管5,所述的进气管4、尾气管7、第一真空管6和进料管5与反应釜1连接的位置分别设置阀门,所述的下料管3处设置气体增压管9,在所述的下料管3处并且在下料管3与气体增压管9连接位置的两侧分别设置反应釜下料口阀门15和冷却釜进料口阀门16。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市凯金电池材料有限公司,未经东莞市凯金电池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72556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