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透气构件有效
申请号: | 201220723584.1 | 申请日: | 2012-12-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3036605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03 |
发明(设计)人: | 石井恭子;矢野阳三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21V31/03 | 分类号: | F21V31/03;F21W101/02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19 | 代理人: | 王海川;穆德骏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透气 构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安装在壳体的开口上的透气构件。
背景技术
以往,例如汽车用车灯和ECU(电控单元,Electrical Control Unit)等汽车电装部件、OA(办公自动化)设备、家电制品、医疗器械等中,在收容电子部件或控制基板等的壳体上以缓和由温度变化引起的壳体内的压力变化或者对壳体内进行换气为目的而设置有开口,并且在该开口上安装透气构件。该透气构件用于确保壳体内外的透气并且防止灰尘和水等异物侵入到壳体内。
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图6所示的透气构件100。该透气构件100由有底筒状的罩部件101、橡胶制的筒状体102和透气膜103构成。筒状体102的直径稍小于罩部件101的直径,并且以堵住该筒状体102的一个开口的方式配置透气膜103。通过将筒状体102从透气膜103侧嵌入到罩部件101的内侧,在罩部件101的内周面与筒状体102的外周面之间和罩部件101的底面与透气膜103之间形成透气路径104。而且,通过将形成在壳体150上的开口部150a插入到筒状体102中,能够将透气构件100安装到壳体150上。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043674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
例如对于汽车电装部件而言,有时用水对汽车进行洗涤,因而水有时也会附着到汽车电装部件上。专利文献1的透气构件100中,在罩部件101与筒状体102之间形成微小的间隙,因此,如上所述水附着到汽车电装部件上时,水有时会从微小间隙侵入到壳体150的内部。
鉴于上述情况,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适用于防止水侵入到壳体的内部的透气构件。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透气构件,能够安装在壳体的开口部,其具备安装在所述开口部且具有开口上未安装透气膜的贯通孔作为所述壳体的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之间的透气路径的筒状的内侧构件和安装在所述内侧构件的外周部且覆盖所述贯通孔的开口的有底筒状的外侧构件,并且所述内侧构件和所述外侧构件由表面与水的接触角为80度以上的材料形成。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由于在内侧构件的贯通孔上未安装防水透气膜,因此能够提供廉价的透气构件。并且,内侧构件和有底筒状的外侧构件由表面与水的接触角为80度以上的材料形成,因此,能够防止水从透气构件与壳体之间侵入到壳体的内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透气构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透气构件的截面图。
图3是表示图1所示的内侧构件的表面与水的接触角的示意图。
图4是表示图1所示的外侧构件的表面与水的接触角的示意图。
图5是图1所示的透气构件的透气路径的开口部附近的放大截面图。
图6是现有透气构件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下述说明仅涉及本实用新型的一例,本实用新型并不受这些实施方式的限定。
以下,参考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下述说明仅涉及本实用新型的一例,本实用新型并不受这些实施方式的限定。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透气构件1安装在壳体50的开口部50a上。开口部50a是使壳体50的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连通的贯通孔且设置在呈圆筒状向壳体50的外侧表面突出的颈部50b上。透气构件1具备安装在开口部50a且具有开口上未安装防水透气膜的贯通孔2a作为壳体50的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之间的透气路径4的筒状的内侧构件2和安装在内侧构件2的外周部且覆盖贯通孔2a的开口的有底筒状的外侧构件3。在此,在贯通孔2a的开口上未安装防水透气膜是为了提供廉价的透气构件1。内侧构件2和外侧构件3由表面与水的接触角为80度以上的疏水性材料形成。在此,表面与水的接触角是指从水与表面接触的部位向水的曲面做切线时该切线与表面形成的角度,是表示表面的润湿性的指标。例如,接触角度小时,表面容易润湿(具有亲水性),接触角度大时,表面不易润湿(具有疏水性)。接触角度通过例如依据JIS R3257(基板玻璃表面的润湿性试验方法)的方法进行测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东电工株式会社,未经日东电工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72358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