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快速过滤池有效
申请号: | 201220717211.3 | 申请日: | 2012-12-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3043658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10 |
发明(设计)人: | 高扬;何宝;黄明吉;陈小平;李寒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01D24/20 | 分类号: | B01D24/20 |
代理公司: | 无锡华源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28 | 代理人: | 冯智文 |
地址: | 214082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快速 滤池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处理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河湖清淤工程,尤其涉及在河湖清淤过程中对中间废水进行内循环处理的快速过滤池。
背景技术
由于水资源的短缺以及环保意识的增强,中水开发与回用技术在水处理技术领域得到了迅速发展。中水是指污水经适当处理后,达到一定的水质指标,满足某种使用要求,可以进行有益使用的水,中水具有明显的优势,从经济的角度看,中水的成本最低,从环保的角度看,污水再生利用有助于改善生态环境,实现水生态的良性循环。目前,在上岸泥浆的处理过程中,一般采用强化混凝以及沉淀的处理工艺对中间废水进行回用处理,这种工艺不仅药剂使用成本高,且由于处理设备或构筑物占地面积大,致使土建费用高,再者,河道淤泥的处理工艺严重受到场地的制约,因为很难有空间安放大型沉淀池,从而使得排放水中的悬浮物偏多,如此很难实现中水回用,导致后续的配药环节受影响,降低了药剂的有效使用率,影响到整个工艺的处理效果,同时加重污水处理内循环的负担。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人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点进行改进,提供一种快速过滤池,其能有效地过滤中间废水中的悬浮物,提高水处理过程中的中水回用能力,且占地面积小、运行成本低。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快速过滤池,包括池体、进水系统、排水系统和反冲洗系统,所述进水系统包括池体上方设置的布水槽、与布水槽连通的进水口;所述排水系统包括池体底部的穿孔管、穿孔管上设置的排水口;所述反冲洗系统包括穿孔管上的反冲洗进水口、池体上方的反冲洗排水槽、与反冲洗排水槽连通的反冲洗排水口;还包括穿孔管上方的格栅,格栅与穿孔管之间的空间形成排水区;格栅上自下而上依次设置有承托层和过滤层,所述过滤层放置有两种类型的滤料,所述承托层的物料和过滤层的滤料均按不同粒径由上而下布置。
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
所述反冲洗排水槽上方设置有筛网。
所述过滤层滤料的类型为石英砂、无烟煤。
所述过滤层的厚度至少为700mm,所述滤料自上而下按直径由大到小布置,所述滤料的直径为0.5mm~1.2mm。
所述承托层的物料采用鹅卵石。
所述承托层的厚度小于过滤层的厚度,承托层的物料自上而下按直径由小到大布置,所述物料的粒径为3mm~25mm。
所述筛网的孔径小于过滤层滤料的最小粒径。
所述池体的长宽比为1:1,长度与宽度最大为5m,深度为3 m~4m。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采用下向流的流向方式,过滤速度较快,可以实现快速过滤;采用过滤层中的双滤层结构,可以避免在反冲洗过程中因重力作用产生的粒径重新布置;过滤层的滤料按颗粒大小作适当布置,能使过滤层形成足够的孔隙度,从而能有效地过滤中间废水中的悬浮物,提高水处理过程中的中水回用能力;滤料选用石英砂及无烟煤,承托层选用鹅卵石,运行成本低;池体的大小得到控制,减小了本实用新型的占地面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中还示出了与穿孔管管道连接的集水池。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见图1,本实用新型包括池体1、进水系统、排水系统和反冲洗系统,所述进水系统包括池体1上方设置的布水槽2、与布水槽2连通的进水口3;所述排水系统包括池体1底部的穿孔管4、穿孔管4上设置的排水口5;所述反冲洗系统包括穿孔管4上的反冲洗进水口6、池体1上方的反冲洗排水槽7、与反冲洗排水槽7连通的反冲洗排水口8;还包括穿孔管4上方的格栅9,格栅9与穿孔管4之间的空间形成排水区14;格栅9上自下而上依次设置有承托层11和过滤层12,所述过滤层12放置有两种类型的滤料,所述承托层11的物料和过滤层12的滤料均按不同粒径由上而下布置;格栅9为细格栅,用来承托承托层11的物料;反冲排水槽7上方设置有筛网13,筛网13的孔径小于过滤层12滤料的最小粒径。
池体1由上至下可划分为废液区、过滤区、承托区和排水区,过滤层12的厚度至少为700mm,所述承托层11的厚度小于过滤层12的厚度,在池体1外部布置有集水池15,集水池15主要用于向池体1提供反冲洗水,优选地,池体1的长宽比为1:1,长度与宽度最大为5m,深度为3 m~4m,可根据处理量或用水需求设置多个池体1并联运行。
本实用新型的运行方式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71721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