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磁共振成像装置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220715584.7 | 申请日: | 2012-12-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53733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28 |
发明(设计)人: | 胡玺;罗斌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贝斯达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B5/055 | 分类号: | A61B5/055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磁共振 成像 装置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磁共振成像装置结构。特别是指医疗用的一种新型磁共振成像装置结构。
背景技术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利用核磁共振原理(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以强大的磁场、电磁波和计算机计算功能,来建构人体器官和结构的详细影像。因人体内总数最多的原子是水分子上的氢原子,氢原子核为单一质子,其自旋特性会产生磁场(电磁效应)。将物体放置在磁场中,用适当的电磁波照射它,以改变氢原子的旋转排列方向,使之共振,然后分析它释放的电磁波,由于不同的组织会产生不同的电磁波讯号,经计算机处理,就可以得知构成这一物体的原子核的位置和种类,据此可以绘制成物体内部的精确立体图像。
原子核在进动中,吸收与原子核进动频率相同的射频脉冲,即外加交变磁场的频率等于拉莫频率,原子核就发生共振吸收,去掉射频脉冲之后,原子核磁矩又把所吸收的能量中的一部分以电磁波的形式发射出来,称为共振发射。共振吸收和共振发射的过程就叫做“核磁共振”。
将这种技术用于人体内部结构的成像,就产生出一种革命性的医 学诊断工具。快速变化的梯度磁场的应用,加快了核磁共振成像的速度,使该技术在临床诊断、科学研究的应用成为现实,并推动了医学、神经生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迅速发展。然而,现有的磁共振成像之装置,体积庞大,结构复杂,是其缺点。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在提供一种简单又轻便的一种磁共振成像装置结构。
本实用新型一种磁共振成像装置结构,包括第一工作台、第二工作台、左连臂、右连臂、承座及治疗床,其中,左右连臂上下端系分别位于第一工作台和第二工作台两侧。
本实用新型一种磁共振成像装置结构是使第一工作台及第二作台呈相对应位置,其间并形成穿透之腔室。
本实用新型一种磁共振成像装置结构是使磁共振成像系统之磁场讯号接收发送单元及磁场成像单元位于第一及第二工作台。
更进一步,治疗床位于腔室在第二工作台前方,于其上设有可进出腔室之活动板,可供检查者躺在活动板上进出腔室,供工作台进行磁共振成像之工作。
本实用新型为保护工作台之稳定性及运作,于第二工作台下设有承座。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磁共振成像装置结构的立体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一种磁共振成像装置结构的结构,如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磁共振成像装置结构的立体实施例,其包括第一工作台11、第二工作台12、左连臂13、右连臂14、承座16及治疗床21,其中,左右连臂13、14上下端是分别位于第一工作台11及第二工作台12两侧,使第一工作台11及第二作台呈相对应位置,其间并形成穿透的腔室15,而磁共振成像系统的磁场讯号接收发送单元及磁场成像单元位于第一及第二工作台11、12内。而治疗床21位于腔室15在第二工作台12前方,于其上设有可进出腔室15之活动板22,可供检查者躺在活动板22上进出腔室15,供工作台11、12进行磁共振成像的工作。其中,为保护工作台之稳定性及运作,于第二工作台12下设有承座16。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一种磁共振成像装置结构切确改进传统装置的不足,减低医务人员的工作难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贝斯达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贝斯达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71558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数字PET扫描仪
- 下一篇:吸尘器的进风风道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