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回接插头有效
申请号: | 201220705165.5 | 申请日: | 2012-12-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022646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26 |
发明(设计)人: | 张鼎业;张红;乔鸿云;王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东石油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17/02 | 分类号: | E21B17/02 |
代理公司: | 北京鼎佳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48 | 代理人: | 王伟锋;刘铁生 |
地址: | 100102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插头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油气井生产设备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回接插头。
背景技术
随着油气田开发技术的发展,为了提高油、气采收率,很多水平井选择水平井分段酸化压裂裸眼完井方式。在实施酸化压裂增产施工过程中,下部管柱下到井底完成丢手后需要利用回接插头回插生产油管柱进行压裂以及生产,而密封环是回接插头的至关重要的密封部件。目前市场上传统的密封部件是在回接插头上直接加工密封槽或者在密封环上加工密封槽,依靠安装O形圈或者V形圈完成密封任务。施工中回接插头的密封部位是在特殊环境下工作的:1、密封件在井下高温、高压下工作;2、密封件插入回接筒的行程长;3、经常会因施工需求对回接插头进行适当的调整,回接插头就会被反复拔出、插入、甚至旋转。在这样的特殊环境下,传统的密封件依靠密封槽及对应的密封圈进行密封,很容易因为磨损、挤压而导致密封失效。如果在酸化压裂增产作业时密封失效,就必须停止压裂,把井下回接部分及其以上几千米的管柱取出进行密封圈更换,这样不仅会严重影响施工效率、提高作业成本而且增大了井下作业风险。因此传统的回接插头密封部件的可靠性得不到保障,这就需要一种可靠性更高的密封件。
鉴于上述现有的回接插头用密封环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本发明人积极加以研究的创新,最终研发出一种新颖的回接插头,具有不易损坏,可靠性高的特点。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回 接插头,具有不易损坏,可靠性高的特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回接插头,包括上接头和插头,所述上接头和插头之间通过多个连接筒连接,所述多个连接筒和所述插头上分别设有密封组件,所述密封组件由多个密封环和设于密封环之间用于分隔密封环的隔环组成。
进一步,所述连接筒和插头上分别具有台肩,所述连接筒和所述插头上的密封组件由与所述连接筒和所述插头连接的连接筒或上接头与台肩轴向定位。
进一步,所述连接筒为三个,所述密封组件由三个密封环和设于相邻两封环之间的两个隔环组成。
进一步,所述密封环包括密封环本体,所述密封环本体上具有密封槽,所述密封槽内设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与所述密封环本体固定连接为一体。
进一步,所述密封圈为硫化丁腈橡胶通过模具填充于密封槽内。
进一步,所述密封圈的位于密封槽外部的两端分别具有倒角。
进一步,所述密封环本体上的密封槽为两个。
进一步,所述密封环本体的两端的内侧和外侧分别具有倒角。
进一步,所述密封环本体的内壁的周向上具有环形凹槽,所述环形凹槽内设置有用于密封环与所述连接筒和所述插头之间密封的密封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的回接插头通过在上接头和插头之间通过连接筒连接,并设置多段密封组件,达到良好的密封效果,且不易损坏,可靠性高。另外,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密封环将硫化丁腈橡胶与密封槽紧密结合为一体,最大的优点在于,一是耐高温、高压;二是克服了密封圈因移动行程长、反复的插入拔出而带来的磨损、挤压损坏、脱落 等缺点。有效的避免了因密封件损坏给施工作业带来的困难,因此能有效的提高施工效率、节约作业成本、降低施工风险。提高了回接插头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回接插头的结构半剖图;
图2本实用新型的回接插头用密封环的结构剖图;
图3为图2中I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回接插头的结构半剖图。如图1所示,回接插头,回接插头,包括上接头1和插头2,上接头1和插头2之间通过多个连接筒3连接。本实施例中连接筒3的个数为三个。三个连接筒3和插头2上分别设有密封组件,密封组件由多个密封环4和设于密封环4之间用于分隔密封环4的隔环5组成。本实施例中每组密封组件由三个密封环4和两个将密封环分隔开的隔环5组成。
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连接筒3和插头2上分别具有台肩6,连接筒3和插头2上的密封组件由与其连接的连接筒或上接头与台肩轴向定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东石油技术(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安东石油技术(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70516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