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背光模组导光板有效
申请号: | 201220697768.5 | 申请日: | 2012-12-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2955650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29 |
发明(设计)人: | 林峰;徐浩;施汴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冠旗电子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1V8/00 | 分类号: | F21V8/00;F21V13/02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琪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1117 | 代理人: | 伍贤喆 |
地址: | 200072 上海市闸***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背光 模组 导光板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液晶显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背光导光板。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屏是被动发光显示器件,需要提供背光源才能工作。目前,大多数液晶显示屏采用侧入式或直下式LED灯珠发光。侧入式背光模组包括位于背光模组一侧或多侧的光源,反射片,导光板,扩散片和棱镜片。光源发射出来的光线通过导光板将线光源转换为面光源,已达到亮度和均匀度的要求。有工艺简单,体积轻薄等优点,但扩散膜片的叠加或多或少的会减少光能的利用率。本实用新型将导光板和扩散膜整合为一体的复合型扩散板,提高了光效并降低了模组结构的复杂程度。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导光板,该背光模组在下背光表面设置了凹槽状的微结构组并在上出光表面设置了微透镜组,利用微结构组将光线全反射然后通过微透镜组使光线发生扭曲并使光线均匀化达到提高出光率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背光模组导光板,包括入光侧面、下背光表面和上出光表面,所述下背光表面上设置有微结构组,所述微结构组由若干凹槽状的微结构排列构成,所述凹槽状的微结构为斜切的圆柱体,微结构的底面为圆形,微结构的轴向竖直截面为直角三角形,斜切面朝向入光侧面,所述上出光表面上设置有微透镜组。
所述的微透镜组由若干紧密阵列的微透镜构成,所述微透镜由圆柱体和半球顶两部分构成,所述的圆柱体的底面设置在上出光表面上,所述半球顶设置在圆柱体的顶面上,半球顶为完美半球形边缘部分与圆柱体光滑过渡。
所述的相邻两个微透镜的中心距为10μm~100μm。
所述入光侧面为光滑面或粗糙面。
所述微结构组中,靠近入光侧面的微结构底面直径大于远离入光侧面的微结构底面直径,靠近入光侧面的相邻两个微结构之间的间距大于远离入光侧面的相邻两个微结构之间的间距。
所述微结构的底面直径为5μm~300μm。
所述相邻的两个微结构之间的间距小于等于300μm。
所述微结构的斜切面与下背光表面的夹角α为45°~54°。
本实用新型背光模组导光板在下背光表面设置了凹槽状的微结构组,微结构组中的斜切面面向光源设置,使得从入光侧面进入的光线会在斜切面上发生全反射,将光线垂直导出上出光表面,并通过上出光面设置的微透镜阵列,使光线发生扭曲并使光线均匀化达到提高出光率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背光模组导光板主视截面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仰视示意图;
图3为微结构放大立体示意图;
图4为微透镜示意图。
图中:1入光侧面、2下背光表面、3上出光表面、4微结构、5微透镜、6光源、41底面、42斜切面、51圆柱体、52半球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实用新型表述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2、3所示,一种背光模组导光板,包括入光侧面1、下背光表面2和上出光表面3,所述入光侧面1即可以为光滑面也可以为粗糙面,为了提高出光面光源的均匀度,所述上出光表面3为哑光处理面;所述下背光表面2上设置有微结构组,所述微结构组由若干凹槽状的微结构4排列构成,所述凹槽状的微结构4为斜切的圆柱体,微结构4的底面41为圆形,微结构4的轴向竖直截面为直角三角形,斜切面42朝向入光侧面1,所述上出光表面3上设置有微透镜组。
如图4所示,所述的微透镜组由若干紧密阵列的微透镜5构成,所述微透镜5由圆柱体51和半球顶52两部分构成,所述的圆柱体51的底面设置在上出光表面3上,所述半球顶52设置在圆柱体51的顶面上,半球顶52为完美半球形边缘部分与圆柱体51光滑过渡。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相邻两个微透镜5的中心距为10μm~100μm。
在本实用新型中,由于在背光模组导光板中,临近光源6处的光能最高,且随着光源6距离的变远而逐渐衰减。由此,在远离光源6处,将光线引导出的效率必须高,才可以达到均匀出光的效果,所以所述的微结构组中,靠近入光侧面1的微结构4底面直径大于远离入光侧面1的微结构4底面直径,靠近入光侧面1的相邻两个微结构4之间的间距大于远离入光侧面1的相邻两个微结构4之间的间距。
在本实施例中作为优选,所述微结构4的底面41直径为5μm~300μ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冠旗电子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冠旗电子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69776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胶囊拆解方法及设备
- 下一篇:一种治疗黄褐斑的中药组合物